照片里的故事(六)

发布日期:2024-10-25 15:29     点击量:

编者按:如今,人们习惯于用照片的方式来记录生产生活。照片凝固了流动的时空,眼前的世界被永远定格在方寸之间。一张照片,一段经历。一张照片,一份回忆。一张照片,记录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局网开设《照片里的故事》专题,让我们一起分享2022年以来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立足主责主业的照片故事。

 

探秘赣鄂边缘的物探人

物化探大队 吴西全

这组照片拍摄于2024年9月,记录了物探工作者与山为伴、与地为邻,运用高精度无人机航空磁测系统,揭开地下宝藏神秘面纱的日常时光。

航磁工作区位于赣鄂边缘的香炉山–太阳山,横跨江西省西北部修水县至武宁县,区内地势险峻,峰峦叠嶂,草茂林密,荆棘丛生,最高处海拔突破1600米,自然条件十分复杂。物探小组当日任务是在太阳山附近开展1:5万航磁测量,根据磁异常推测岩体的隐伏情况,为钨锡矿的找矿突破提供物探依据。

放置磁日变基站

踏着秋天的晨露,物探技术人员早早地架设好了磁日变基站,开始了一天的无人机航磁工作。

虽然已过中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一点没减,山脚下还弥漫着暑气。但随着深入测区,海拔不断升高,山里的气温俨然进入了深秋,“大雾满虚空,山川一混濛。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霞烟阵阵,浮去飘来,扑面而来的是深秋的凉意。经过两小时的艰难车程,穿越崎岖蜿蜒的山路,他们终于抵达了海拔超过1300米的巍峨峰顶。陈伟伟熟练地展开无人机机臂,小心翼翼地挂载高精度航磁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冷静而自信地操控着无人机腾空而起,如同派遣了一位“空中使者”,穿梭于云层之下,探寻大地的秘密。

无人机航磁系统起飞作业

随着日影西斜,至傍晚6时左右,无人机航磁作业组完成了长达78公里的航磁剖面。相较于传统地磁测量的艰辛与局限,无人机航磁技术与装备适用于各种地形结构,尤其在复杂地形中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采集数据,快速筛选找矿靶区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无需人员涉足险境,便能获取海量磁测信息,极大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

但工作区地形切割太大,往往是飞过一个山头无人机就与遥控器失联,这时无人机只能靠提前规划好的航线自动飞行。因此,提前精心做好航线规划尤为重要,他们要先进行现场踏勘,根据地形高度、各种障碍物高度,考虑一切环境因素:工区山顶风力发电机风车高度、高压线高度、风速可能对飞行安全造成的影响等,再综合无人机电池续航时间,设计飞行航线,最后把规划好的航线映射到带地形的软件中进行模拟飞行,确保万无一失后方能实地飞行。

当既定飞行任务圆满达成,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操控下平稳降落在地面,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回收了精密仪器,满载着一天的辛勤成果踏上了归途。夜幕悄然降临,他们抵达驻地附近,在皎洁的月光下,收回了磁日变基站,为这一天的勘探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磁日变基站回收

晚饭过后稍微休息片刻,技术人员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数据预处理工作中,对无人机采集的航磁数据进行处理与解译。随后,他们又开始规划着次日的工作安排,为新一轮的勘探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航磁数据处理

作为地质找矿的“眼睛”,物探技术及其从业者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攻深找盲”中持续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翻山越岭的测量人

江地集团 吴晴

这组照片拍摄于2023年,记录着江地集团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于都段)改线工程项目建设前期,项目测量员翻山越岭开展测量任务的日常工作。

前往测量作业的路上

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东部的于都县,总体上是南岭山系武夷山的余脉,地貌错综复杂,四周群山环抱,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江地集团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同时也是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于都段)项目就坐落于此。

“那时我们通常是2-3人一组,背个大蛇皮袋子,里面装满各种物品,除了测量所需的工具外,还包括几把柴刀,工作的时候我们一人拿仪器,一人打竹片桩,一人拉红绳……”看着手机里翻出的几张以前的照片,测量员沈昌伟不禁思绪万千。

测量人员进行红线放样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项目前期,沈昌伟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征地进行红线放样,对工程设计范围内的原始地形进行测量,对控制网进行复核、加密等。该项目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有着线路长、范围广、跨山区占比大、边坡陡等特点,大部分测量都需要在野外进行。以全线34公里的主线,分为三个工区,各工区都配备专门的测量人员,而这群负责测量的小伙子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刚开始进行测量的时候,丛林间没有路,再加上地形复杂,山势险峻,树木枝繁叶茂,荆棘杂草丛生,大家只能挥着柴刀边开路边走,一脚高一脚低踩着向前行进,遇到陡峭的山体、落差大的山坡峡谷,双手双脚攀爬是常有的事。“逢山开路”这一刻完全具象化了。

测量人员进行红线放样

当问及一天测量下来什么感觉的时候,沈昌伟毫不掩饰地道:“除了累,还是累。野外测量,蛮苦,长蛇、野鸡等等经常碰到。钻进丛林时,树叶上的粉尘扑面而来、直抵鼻腔,皮肤晒伤、衣服被勾烂、浑身被叮咬是家常便饭。有时遇到雨天或者在田间地放样时,满身泥泞也是常有的事情……”据沈昌伟回忆,有一次在上营大桥进行桩位放点时,有个点正位于离坡顶不远处的边坡上,当时以为脚底的土是实心的,正准备放下仪器进行作业时,不料脚底一塌,顺着边坡直接往下滑五六米远,后背全部被刮伤,所幸底下有个平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这种“摔伤”经历,也不止沈昌伟一人有过。“看,这是有次摔下一个小悬崖后留下的伤疤……”谈起当时和队友进行线路、便道红线放样时遇到的困难、吃过的苦,一工区的刘命生也历历在目。有时为了测一个点位,直线距离不到100米却要爬将近2小时的山路。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大家直接啃点面包,喝点矿泉水,一顿午饭就解决了。

测量是工程建设的“眼睛”,只有“看”得准,路才能“走”得又正又远。在完成首次测量任务后,大伙儿又开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翻山越岭,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复测,与设计图纸进行核对,确保得到高效、精准的数据,为后续工程建设筑牢根基。

“我们前期测量,包括临时便道选址、修建等工作确实难,但并不是技术有多难,而是前行的道路真的难,完全需要我们自己用脚一点一点走出来。”在项目负责人眼中,这群年轻人不仅能干活,也很能吃苦。

测量人员野外进行测量

当前,项目主线已打通,似一条巨龙般蜿蜒在崇山峻岭间,不断向远处延伸。望着日渐清晰的道路轮廓,前期测量的种种辛苦根本不值一提,大家表达最多的还是参与项目建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特别幸运能够参与公司目前最大的工程,为公司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干工地,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难的。”

“平常有时间我都会跟爸妈‘炫耀炫耀’他们儿子干的工程,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真的很有成就感。”

说话时,这群年轻人的目光显得格外坚定有力,如同老一辈地质人在野外找矿一样。新时代的江西地质人也秉承前辈优良传统,在于都这片红色故土,以山川为伴,于崇山峻岭间丈量大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项目高标准建设、为单位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