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青春之火 燃稀土之光
——记第七大队信丰稀土项目团员青年突击队
2024年12月上旬,第七大队地勘院受中国稀土集团委托,开展信丰某稀土矿区地质找矿工作。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春节前完成矿区普查工作,初步估算资源量,为矿区下一步详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工作矿区位于信丰县东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整个赣南地区稀土勘查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此次普查工作所需投入的工作量较大,包括全区1:1万地质填图、1:2千地形测量,赣南钻施工5000余米等。
时间紧,任务重。大队立即召开动员大会,组成了一支18人的团员青年突击队,即刻前往矿区开展工作。这支队伍由年仅33岁的“老将”张兴文带队,其他队员基本是20出头、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小伙子。他们不仅面临身份角色的转变,还要适应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挑战可不小。
找矿兵分两路,8人在矿区南部、10人在矿区北部,从矿区外围向中部汇合。由于矿区附近人烟稀少,初来矿区踏勘时,南部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及办公场地作为项目基地,队员们已经做好了在山上搭帐篷睡觉的准备。
后来,队员发现隔壁的稀土公司某矿山正在开采,有一栋简易的两层民房,但由于房间数量较少,矿山只能借用两间房子给项目队,一间用于办公、一间用于住宿。条件有限,8个技术人员不得不挤在3张狭窄的床拼成的通铺上睡觉,翻个身都困难。队员们打趣道,“在这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倒是暖和了不少。”
矿区北部条件更加恶劣,租用的房子是一栋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刚到时,房内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窗户是破损的,房内东倒西歪堆放着各种腐朽的木质家具,没水也没灯。面对这种现状,小伙子们没有气馁,“没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困难”。没有照明,就自带电线、灯,自己接线装灯;没有水,就自己买了一百多米的水管,从山上引水进驻地。几天时间,一点点解决了住宿、办公、饮水、吃饭、洗澡等各方面的问题。
12月的清晨,霜还未褪去,刺骨的寒风如刀割一般。为了加快进度,队员们每天早上7点钟出门上山,由于山路无法通车,交通方式只能采用摩托车加步行。冬天的大山里,清晨的温度格外低,摩托车上都还有一层冰,一路上寒风刺骨,刮在脸上像被刀子割一般。到了山脚便只能步行,他们背着地质包,带着干粮,手持地质锤和罗盘,穿越密林。经常要翻过好几座山,才能到达找矿勘查施工点,只为从泥土里寻找到稀土的蛛丝马迹。
攀爬茂密的山林
赣南山区的道路崎岖难行,队员们常常需要手脚并用攀爬陡峭的山坡前行。蚂蚁和毒虫随处可见,它们藏在腐败的树叶下、漂浮的草丛中,稍不留神便沿着鞋面、裤腿往上爬。一旦被咬,皮肤会迅速红肿起包,痛痒难耐。
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常常需要在山上解决午饭,地质包中带着面包、八宝粥等,中午就着冰冷的矿泉水下肚。面对这些艰苦的条件,他们都视若等闲,吃完接着干活,基本要傍晚的六点多才能返回驻地。
北区的项目队员挑灯夜战
夜幕降临,露天厨房里炊烟袅袅升起,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交流着野外工作进展和心得。饭后,队员们不顾一天的疲惫,开启“夜间模式”,整理野外收集的地质矿产数据,绘制地质图件,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经过近一个月的鏖战,曾经意气风发、阳光开朗的小伙子们如今“沧桑”了不少。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的工作状态都十分饱满热情,干劲十足。各项工作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条不紊、稳扎稳打地推进着。
(第七大队 孙杨 彭仙华/文 张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