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乡土 以匠心守护家园
——赣北测绘院进贤县宅改试点项目侧记
晨雾未散,进贤县前坊镇的村间小道上已晃动着几簇橘色安全帽。只见一个个技术员猫着腰,将全站仪对准百米外的界桩,镜筒里浮现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个农民安身立命的坐标。
泥巴裹腿的“土专家”
去年深秋,项目组进驻松山村时,迎接他们的是一本本泛黄的宅基地台账和村民疑虑的目光。
“你们是来给我们建房子吗?”一位大婶满含期望地拉着技术员的袖子问到。
测绘员小章摊开卫星影像图,笑着对大婶说:“婶子,咱们呀不建房,是来给你们把自家的房屋面积都给你们确定好,方便你们后期办不动产证。”
“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的房子也有身份证了呢!”大婶激动地拍着手。其他村民也满含喜色,大家对项目组的到来多了许多的期盼。而技术员们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老乡们展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守护之心。
三九寒冬,为核实一处争议宅基地,技术员小张在冷风中站了两个钟头。他身穿厚重的工作服,手持全站仪,全神贯注地测量着。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随着风势的逐渐加大,他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艰难。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地前行着,手中的测绘仪器一刻也没有停下。
村民纷纷劝他暂停工作,等天气好一点了再继续。但他却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们的任务时间紧迫,不能因为一点寒风就耽误进度。我一定要克服眼前的困难。”
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当他收起测绘仪器,看着手中的数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他的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在这场与寒风的博弈中,他展现了测绘人的坚韧和毅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科技守护文明
暴雨倾盆的夏夜,进贤县泉岭乡古树测绘现场亮起一束微光。项目负责人老周浑身湿透,半跪在泥泞中调试着仪器。屏幕上的点云数据突然剧烈抖动——这是风雨中飘摇的百年香樟,在数字世界里发出的无声呼救。
作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进贤县在盘活闲置土地时遭遇特殊难题:许多村庄的百年古树与待拆旧宅根系交错,传统测绘难以厘清"树宅边界"。若按常规流程,这些见证过红军足迹、承载着游子乡愁的古树,很可能在机械轰鸣中轰然倒下。
为捕捉树木向阳面的细微纹理,项目组克服各种困难。在李家坳突遇设备故障,驾驶员老谢连夜驱车200公里取备用零件;暴雨突至时,整个团队用雨衣裹住设备,自己淋着雨完成最后5%的数据采集……
经过不懈的奋战,项目组终于厘清"树宅边界"。他们留在泉岭乡的不仅仅是精准的数据,更是科技时代对文明根脉的温柔守护——那些在数字云端永恒生长的年轮,正默默讲述着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星光下的坐标系
深夜十一点,进贤县三里乡,寒风裹着湿气刺入骨髓。测绘员小赖紧了紧身上的冲锋衣,手中的RTK测量仪屏幕泛着幽幽蓝光,与头顶的星光遥相呼应。他的鞋底沾满泥浆,每走一步都像踩着铅块。为获取一处争议宗地的精准坐标,他和搭档已在荆棘丛生的坡地反复勘测三小时。
“你看,这块围墙被荆棘掩盖了,无人机航拍没拍到。”他哈着气,搓了搓冻僵的手指,将全站仪对准棱镜。
不远处,技术员小章正半蹲在田埂边,借着头灯的光核对图纸坐标,呼出的白雾瞬间凝结在镜片上。“误差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这关系到宅基地权属界定的公平性!”他抹了把镜片,声音沙哑却坚定。这是赣北测绘院承接进贤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项目的第135天,也是团队连续加班的第23个夜晚。
寒风呼啸中,对讲机里传来内业组的提示:“三里村四组七户需要复核户主名字!”
而此刻,二十公里外的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老周正盯着大屏,眉头紧锁——系统突然报错导致数百条数据无法导入,他必须在天亮前修复漏洞……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组数据都是对农民权益的承诺,每一次夜战都在书写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注脚。这群土地的歌者始终相信:最精准的坐标,永远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那些沾着露珠的测量旗,终将化作美丽乡村建设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