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管理 > 矿勘艺苑

凿石开路处,又见新愚公
——观《后池新愚公》有感

发布日期:2025-04-10 11:36

太行山深处的后池村,曾是“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的穷乡僻壤。当银幕上出现七位老人顶着寒风,自带干粮上山凿石的画面时,我忽然想起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移走的是神话中的巍峨山岳,而电影里的新愚公移走的是横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现实屏障。

很有幸参加了所里组织的《后池新愚公》观影活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微党课”。影片中有个震撼人心的细节:为修通3米长的山路,74岁的刘羊年老人用土法钻开几百斤的大石,碎石垫路基,整石垒石堰。这看似笨拙的土办法,却让我想到后池村口那座明代古石桥——先人同样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崖壁上凿出通往山外的通道。这种与山石较劲的倔强,早已融入后池人的血脉。当刘虎全老人因脑溢血倒在修路现场时,他留下的不仅是未竟的事业,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新时代的愚公们没有神话中的天神相助,但他们的坚持感动了另一个“天神”——当愚公精神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社会各界的爱如潮水般涌来。企业家捐赠的机械、政府支持的硬化路面、青年志愿者的技术援助,共同编织成新时代的“天神助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愚公移山”从寓言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导演用光影为观众展开双重画卷:一边是悬崖峭壁上蜿蜒的“愚公路”,另一边是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当农用车第一次开上山顶,当梯田里种下经济作物的幼苗,当游客沿着心形山路驻足拍照,我们看到的是百姓们打从心底的幸福感。

当村支书刘留根站在硬化后的路面上说“我们比愚公幸运”,这不仅是代际对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诠释——我们传承了千年历史,也开创着未来。

从后池村到全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数“新愚公”正在续写传奇。他们或许不再凿石修路,却在实验室里攻关“卡脖子”技术,这种精神传承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走出影院时,我突然明白,后池村的故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每个中国人都成为新时代的“愚公”,我们终将搬走所有阻挡民族复兴的“大山”,让“复兴之路”通向更加壮阔的未来。

(余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