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全部新闻

把地质课堂搬进武宁深山处

发布日期:2025-04-14 12:45

“野外地质工作非常辛苦!我们来到这里,正是要体验队员们风餐露宿的生活,对野外工作有个感性认识理解。

4月12日,大队机关干部职工70余人,前往九江市武宁县西冲山矿区熔剂用灰岩矿勘查项目,开展机关党建+地质技能学习实践活动

体验一线生活,弘扬优良传统

每一名地质工作者都要牢牢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1月份以来,西冲山矿区勘查项目部马不停蹄地推进项目进度。

向山中进发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为了走近钻机旁,亲眼目睹生产一线的真实状况,学员们脚踏泥泞的山路,利用大半个小时盘旋而上,克服近200米的垂直高差,来到钻探作业现场。

“这是我们开拓的路。”作为向导,项目部地质队员彭凤平沿途告诉大家,原来的山路狭窄且更加陡峭。为了把钻机装运上山,项目部全体人员冒着严寒修路。最终,花费1个月的时间,铺就了当前这条路。

“目的地虽算不上是高山,爬起来却也费力。”

“我们只是走一遭而已;想想项目部人员每天来回上下,比我们要辛苦得多!”

据正在施工的地质队员介绍,作业地点在矿区内不时移动,但每一处都距离项目部好几公里,每天要上下多个来回。天晴尚可驱车到达,下雨或雨后往往只能徒步而行。

下午1点多钟,大家已是饥肠辘辘,围坐在空地里用餐。一份盒饭四格菜,两荤两素,人人都吃得挺香。一阵阵风吹过,带着山间的气息,让人感到四周弥漫着清寒。

试想一下,野外地质队员在项目上一待就是几个月。多少回,他们在树底下、道路旁、寒风里,咀嚼着自带的干粮,谈论着下一步工作。那不正是一幅“艰苦奋斗”的画面吗?

弥补知识短板,构建地质思维

在岩心库,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钻孔岩心映入眼帘。现场,地质组人员正在进行钻孔地质编录,记录钻孔原始数据;采样组人员则忙着钻孔劈心采样,并做好样品称重。

“彭工,这块岩心看起来一层一层的。它是怎么形成的?”青年职工曾庆颢托起那截圆柱体,指腹贴着微凉的表面轻轻摩挲,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每一寸纹理。他时而侧转细看横截面年轮般的纹路,时而对着光线打量斑驳的暗痕,仿佛在鉴赏一件珍贵的文物。

彭凤平接过岩心凝神审视。“这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他忙着向大家介绍,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沉积物一层一层堆积下来,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便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结构。岩心的各层厚度和成分都略有不同,正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的变化,如水流速度、物质来源等因素的改变。

学习劈心采样

“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实地体验则是本次活动的关键环节。学员们在岩心库,学会识别岩心编号,读懂地形地质图,动手劈心采样。在沿途中,利用地质罗盘学着测量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简易鉴别白云岩与灰岩。在ZK801钻孔点,参观钻孔取心流程,聆听岩心摆放说明,了解样品采集中遇上无充填型溶洞的表示方法等。

野外地层产状测量

构建地质思维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虽专业类别不同,但都希望通过观察地质现象、分析成因机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并跟踪前沿研究深化思维。

消除认知壁垒,促进协同创新

不少人是首次去野外项目。先前,他们对那里的工作和生活认识模糊。不曾想过,山上和岩心库会没有通讯信号,沟通事情靠来回往返;看似简单的工序,每一环节却丝毫少不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队员白天早早出门,或是地质填图作业,或是钻探岩心编录,回来后还要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夜晚将近11点才去休息……

在这场沉浸式地质实践中,机关干部职工徒步地质路线,邂逅各种地质现象,感受钻探之旅的精彩与奥秘,结合党性教育,打破机关与一线的认知隔阂,促进实践融合。

学习地质地形图

“又一次与野外项目近距离接触。”财务人员王悦表示:“我们将以推进业财融合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与野外项目的联系。在保障矿产勘查资金、控制成本、防控财务风险等方面多做努力,辅助勘查决策,提升项目效益。”

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地质项目科负责人罗青则表示,将结合在建项目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推动地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勘查深度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地质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能够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还有人表示,这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好机会。特别是宣传思想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写好新闻,介绍新成果,把地质人干事创业的风采真实、准确、及时地展现出来。

把地质课堂搬进深山处!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以密切联系群众深化认知,以走近一线见证地质事业的伟力。在风餐露宿中开拓,在跋山涉水间前行,在生动实践里传承文化、锤炼本领、拓宽格局

(宣传科  徐辉/文  徐辉、张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