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之下的追寻
——桃山铀矿地质调查侧记
发布日期:2025-04-16 11:25清晨,和煦的阳光洒向桃山山脉的褶皱深处,穿过错落的树梢,落在低矮的灌木丛中,几顶沾着露珠的草帽在苍翠的林间穿行而过,若隐若现。笔者跟随省地调院矿产所的地质队员,沿着蜿蜒的山径向铀矿靶区挺进。这是一条地质人用脚步丈量了半个多世纪的找矿路,如今新一代地质队员正续写着深山寻铀的新篇章。
丛林里的武林高手
一辆越野车载着地质队员停在盘山公路旁。地质队员们下车,戴上草帽,背上帆布包,拿上地质锤和伽玛枪,一头钻进路旁茂密的山林。60度斜坡上,腐殖土混着风化岩屑,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流动的沙毯。“我去前面探探路。”开路的队员万小青挥动地质锤,劈开横生的枯枝藤条,三步并两步,精准找到落脚点,快速点踏,冲下陡坡。站稳后,回身用地质锤在陡坡上凿出两个简易台阶,方便队员通行。回望来路,劈开的藤枝仍在颤动,而锤刃已沾满山岩的橙黄印记。
一条宽两米,长二十余米的深沟挡住了去路,如同大地张口了獠牙。领队王建文没有丝毫迟疑,一手撑住沟口的树枝,一手用地质锤锤尖勾住对岸树干,借力跨过深沟,动作干净利落。其他队员依葫芦画瓢,他们身轻如燕,飞檐走壁,不在话下,宛若武林高手。
在最险峻的断崖处,90度的岩壁如刀切般陡立,壁面坚硬的碎石、带刺的杂草镶嵌其中,三米高的落差下大小石块遍布。队员们各显神通,有的反握地质锤,锤尖楔入地面岩缝,翻身跃下。有的绕道悬崖侧边斜坡,用锤柄刮出三道浅槽作踏点,徐徐前进。有的双手撑地,用脚试探着踩悬壁上的碎石,缓慢下降。“翻山越岭,对我们是家常便饭。”队员周邓随手拍掉粘在身上的泥土和树叶,笑着说。
岩心编录技术交流
岩石会说话
“玄武岩为什么会取玄武这个名字呢?”王建文一边走,一边和大家做着科普。“玄武代表龟蛇合体的神兽,象征黑色。而玄武岩是种火山岩,在地幔岩浆喷发后快速冷却凝固形成,结构很像龟背上的格纹,颜色深黑,和玄武十分契合。”
路线调查时,王建文握着地质锤边走边敲。突然,他停在一处灰色岩石,“铛铛铛”敲击出清越的节拍。他举起敲下的一块岩石,自问自答起来。“这里的岩石大多含铁元素,为什么这块呈现灰色?”“含铁元素会呈现红色,但经过风化,红色被代谢掉了,变成了灰色。”
正午骄阳穿透枝叶,草帽下的脸已被晒得火辣辣的疼。队员们来到一处矿点,伽玛枪嘀嘀嘀发出急促的蜂鸣。王建文敲下剥土上松散的风化岩,里面露出黄绿色的斑点,“看这些黄绿色斑点,这是次生铀矿物的典型特征”,“所有的次生铀矿都带有荧光,这是因为铀酰离子本身具有强荧光性和独特的颜色。”“天然基岩露头、中风化……”周邓迅速拿出记录本,对铀异常点的点位、点性、露头、微地貌、风化程度及地质描述进行详细记录,并在现场取了岩石标本,拍照存档。
矿点检查
向深地进军的坚守
夕阳西斜,落日余晖在记录本上投下斑驳光影,草帽边缘的汗渍绘出深浅不一的盐霜,地质队员载着一天的疲惫与收获收队下山。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新鲜岩样与罗盘相偎相依;解放鞋上已满是灰土,继续在陡坡上走出之字路线。清凉的山风越过每一块岩石,吹拂他们的耳旁,仿佛在诵读大地深处的密码。
项目部里,鼠标和键盘奏起交响曲,地质队员正将一天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王建文团队利用3Dmine和探矿者等矿业工程软件,在桃山矿区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传统找矿已然步入数字时代。“从罗盘到数字孪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场技术革命。”“过去用地质锤敲出矿脉边界,现在我们用计算机智能圈定三维靶区。”王建文一边指着屏幕上旋转的矿体模型,一边介绍说。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该铀矿找矿团队以科技赋能地质勘探,精准锁定关键靶区,接连斩获突破性成果——连家塘见到十几米厚的矿体,罗布里打出了200米厚的异常带,温水岭矿区更探明中型铀矿床并展现向大型规模突破的潜力,刷新本省近十年铀矿勘查纪录。面对亮眼成绩,团队负责人王建文信心满怀:“我们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基本定位,不断提高探测精度,在新一轮战略行动中必将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交更优异的答卷!”
次生铀矿标本
从1957年桃山铀矿的首次发现,到如今“攻深找盲”的精准勘探,这群与石头对话的人,将继续用智慧与汗水,坚守为国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矿的初心使命,让江西地质精神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郑晓丹/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