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高原的地质人
——工程大队赴西藏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小记
发布日期:2025-04-18 14:37西藏,一个美丽又神秘的地方,这里有神山圣水的雪域高原,这里有蓝天白云、清澈的河流和巍峨的雪山,这里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有这样一群江西地质人,他们为了实现找矿突破的地质梦,来到这里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和汗水。
梦的萌芽
2024年,工程大队承担了班戈县夹穷西铅铜矿普查、那曲县刻不底铅锌矿普查、墨竹工卡县得中铅锌矿普查、班戈县拉青东铜矿补充勘查4个地质勘查项目。
在夹穷西开展地质填图工作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平均海拔4750米,那曲市色尼区达仁乡平均海拔4500米,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平均海拔4200米,项目工作区域最高海拔5600米。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呢?
队党委书记周方平年轻时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在西藏阿里地区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他表示,全球找矿成功率不到2%。随着浅表矿越来越少,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成功率可能更低。
工程大队的前身一直以工程建设为主业,地质勘查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改革重组后面临着主责主业的重大调整和转型,不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要实现地质勘查工作重大突破很难。
初上高原
2024年9月,西藏项目组正式成立,第一批派出两位技术骨干前往西藏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项目负责人张星具有丰富的地质勘查工作经验,曾到加纳、纳米比亚、蒙古等多个国家开展地质相关工作。他回忆:“在国内的西藏地区找矿还是第一次,刚来就遇‘下马威’,大家都被高原反应反复折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鼻孔还频繁出血。但也给了我们珍贵的回馈,这里独特的地层和构造,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地质奇观,仿佛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化,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 队员蒋宇翔补充说:“高原上植被稀少,矿化点你一眼就能发现,想想早上带着希望出门,晚上带着收获回来,这种愉悦是其他行业没法体会的。”
在拉青东铜矿地质剖面测量工作
由于西藏自然条件影响,适宜开展地质勘查的时间非常有限。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精心组织实施方案,提前做好谋划,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基本查清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主要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厚度的变化情况,初步查明矿体内夹石及顶底板围岩岩性、分布情况及脉石矿物种类、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在地表发现方铅、闪锌矿化、磁铁矿化等多处,圈定找矿靶区2处,拟圈定矿体4条。
再战高原
2025年4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大队决定再次派出地质精干力量前往西藏展开工作。
党员黄俊财二胎小孩出生刚满三个月,原本大队在挑选第二批参加西藏地勘项目人员名单时,考虑到他的情况没有安排他,但他得知要再次开赴西藏矿区的消息后主动请缨。他说:“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这个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再说我身体好也能扛住。”
90后队员金凌因为工作原因还没有随其他人前往,但内心已十分期待了。他说:“选择地质工作就是为了有所建树、找到资源宝藏。西藏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地质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修理车胎
然而这可不是想象中的浪漫探险之旅。野外工作突发的状况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无处不在。张星和黄俊财在驱车前往海拔4800米的矿区踏勘的路上时,行驶途中,仪表盘突然报警,显示轮胎胎压不足,并急剧下降,随后车前轮胎发生了爆胎。幸亏队员们发现及时反应迅速,才避免了车翻下悬崖的事故。然而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让换轮胎这项原本就不轻松的工作变得无比艰难。每一次用力,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身体在缺氧的状态下发出强烈抗议。
看着聊天软件里地质队员们发来的一段段充满正能量的话语,一条条用平实语言记录的工作、生活的信息,笔者不禁感慨“三光荣”“四特别”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地质人骨子里的基因传承,地质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工程大队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