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地调新闻

书写地质科技创新崭新篇章

——院2024年科技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5-04-08 09:11 点击量:

 自2021年组建以来,我院聚焦“一流科研型省级地调院”建设目标,以创新平台蓄势、人才引育筑基、科技攻关破题、数智转型赋能,在赣鄱大地书写了地质科技新篇章。

 平台搭建汇聚发展之势

 2023年12月28日,传来捷报,“关键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加上之前已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省级科研院所,我院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三连跳”。

 我院始终以平台为抓手,以部省合作、院校(企)合作为纽带,持续深化地质科学研究中心改革,从完善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到优化科研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从博士后工作站的“提级管理”到申报核定省级科研院所,再到成立重点实验室,一步一步,稳打稳扎,让科技创新底座愈发坚实。

 “重点实验室是在全省240多家重点实验室下降调整到170多个的情况下获批建设的,是江西省地质局首个省重点实验室,”局党组成员,院党委书记黄中敏介绍道,“成绩来之不易,是荣誉,更是责任与鞭策,我们要举全院之力推进实验室建设。”

 目前,重点实验室聚焦关键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关键矿产绿色高效找矿方法与勘查技术体系研究、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三大方向,启动自主和开放课题19项。同时,已成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出台规章制度17项,为规范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我院与中国地质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重点课题攻关,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2024年,院实施科研项目40项、经费2000余万元,新增科研技术设备63台套,持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良好科创环境进一步夯实。

 筑巢引凤夯实强院之基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近年来,我院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优化人引育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人才高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日前,我院刚刚组织完成一场高层次人才面试,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江慧元表示,“我们积极优化人才梯队结构,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未来三年将保持每年5名以上博士科研人员的引育规模。”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得好、留得住,才是关键所在。为此,我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在创新科技人才培育方式上,院选派博士团队深入重点项目一线,帮助解决科技瓶颈问题。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后,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舞台,让他们在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中“挑大梁”“当主角”。学术交流会、岗位练兵、学术交流评比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为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的成长不断助力。

 ——在科研保障上,院积极推荐科研工作者参评省“双高人才”“赣鄱俊才”,多渠道缓解高级职称职数紧张问题,努力实现人才与单位“双向奔赴”。

 经统计,一年来,院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津贴1人,正高20人,副高18人,引进、培养博士2名、硕士32名,这为单位的发展筑牢了根基。

 潜心钻研开出成果之花

 2024年,我院加大科技项目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牵头实施的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西超大型锂矿找矿快速突破关键技术研究”成功探获大型锂矿1处,《江西省重要古生化石图册》专著正式出版,荣获各类科技奖励2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满腔热忱。

 为加强我省清洁能源研究,院地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徐荣华带领团队,在龙南南部开展干热岩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工作。

 盛夏的龙南,研究区温泉水汽蒸腾,水温高达70℃。温泉的伴生气体组分含量可有效佐证地热异常的热源机制,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项目组成员高杨小心翼翼地将戴着手套的手伸至水面10cm以下采集样品。“每采集一个水样大概要3分钟,气体样得10分钟,每次采样,就像被放在蒸笼里蒸一样。”

 项目前期,为系统梳理工作区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和工作现状,徐荣华联系了省地震局、有关高校等多家单位,收集到130多份原始数据、参考文献以及相关图件,“这花光了我所有的‘人脉’。”他打趣道。评审时,专家们称赞,项目成果远超预期。

 院地质科学研究中心的孔若颜博士同样令人钦佩。在东坪钨矿床的露头前,她一会拿罗盘测产状,一会在记录本上画素描图,不时地寻找构造现象,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她说:“科研工作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只有工作做得越细致,才会离真相越近。”入职一年多,孔若颜凭借对东坪钨矿构造的深入解析,成功申报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为我院在此类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地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上,地调院的科技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数智赋能插上腾飞之翼

 在江西省地下水监测信息平台上,院地环所的韩秋轻点鼠标,地下水监测点的实时数据、水位同比信息以及运维管理等关键信息便清晰呈现。“为了打通这些数据壁垒,团队日夜攻坚,耗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韩秋难掩自豪地说道,“这可是全国首个‘三部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化技术,正以雷霆之势重塑地质工作的服务模式,为地质找矿、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赋能。

 据院基础所大数据研发中心主任刘庆宇介绍,该所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每年为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搭建信息化平台30多个。自主研发的生态环境治理实景三维规划设计平台,已在多省份近60家单位推广试用。夏潭村数字乡村平台以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获自然资源部领导高度评价。“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引入AI技术应用,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进一步提升了江西地质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刘庆宇说。

 与此同时,院矿产所以“遥感+”技术跨界出圈,依托自主搭建的超算中心,在地质数据处理中大显身手。无人机穿梭于龙南市复杂地形之间,仅用24天就完成了64.25平方公里的三维建模任务;无人机测绘10天内为高安市百万亩早稻田建立了“数字身份证”……

 此外,院地环所搭建的“南昌湾里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更是构建起长时序“空-天-地-深”立体监测网,成为全省首个地质灾害防治可视化监测预警分析信息系统。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未来,地调院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提升科研实力,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江西省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地质科技支撑。

(组织人事处 雷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