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担当铸就地质丰碑
——全局职工宣讲大赛侧记
发布日期:2025-04-08 16:42 点击量:在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中,4月3日,江西地质系统青年宣讲大赛以“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为主题,在南昌唱响了新时代地质人的奋斗与收获。
宣讲比赛现场
这场汇聚33名青年才俊的演讲盛宴,既是对“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为实现江西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青春礼赞。
宣讲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选手们以铿锵的语调与炽热的情怀将地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有人手握地质锤,讲述青年一代地质人跨越万里、奔赴山海勘探铜矿的峥嵘岁月;有人以古筝弹奏《青藏高原》开场,瞬间将大家的视线转移到雪域高原,讲述了三代地质人征战第三极的青春担当;当90后测绘人展示女儿的“宝石”(其实只是测绘用的棱镜)的那一刻,台下响起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地质人的侠骨柔情……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青春叙事,再现了一幅幅“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生动画卷。
用毫米精度雕琢山河脉络,用创新利刃穿透地层密码,从板房灯火到震区星夜,江西地质人在数字测绘与艰苦作业中书写地质报国新篇章。
“那时的我像块海绵,白天学技术,晚上抱着《测量误差分析》啃到半夜。有一次,山风掀飞了图纸,我扑过去抓,一根树枝‘唰’地刮伤了脸颊,划进耳朵,刺穿了耳膜。可比起这点疼,我更怕的是数据误差了一毫米——因为一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一座桥的偏移,一条路的错位。”第三地质大队李星星用自己工作的一个特写,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精”字当头的专业品格。正因为这种专业与敬业,2024年,他参加江西省“天工杯”劳动竞赛,拿到了管道连接赛的冠军。
宣讲比赛现场
“他带领团队攻克安福县国土‘三调’项目,在寒冬板房中昼夜攻坚,建立四级互联共享数据库;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全国12个省份地形测绘。”核地质大队魏洁琼的精彩讲述,将一个以科技测绘锦绣山河、胸怀大局的优秀青年刘新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饱满。
“他们以三维地质雷达破解城乡道路塌陷难题,以无人机测绘服务乡村振兴,在青海7.4级地震中冒严寒开展灾后检测,于新疆阿克陶悬崖完成高危物探作业。通过日均步行10余公里的采样、4500米海拔的抗灾坚守,彰显‘缺氧不缺干劲’的精神。”物化探大队聂梦璠聚焦新疆、青海两地物探队员的作业细节,用场景化语言呈现地质人面对艰苦环境毫不退缩的坚韧。
时光为经,奋斗作纬。江西地质人用青春汗水丈量祖国山河,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
宣讲比赛现场
“如果说茅岭项目的速度是1.0的话,那么华友项目的速度就是2.0。2023年奉新华友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我们地质人接续奋斗,地质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例证。”省地调院基础所安风琴通过讲述基础所青年在茅岭、华友等项目中创造的超大型锂矿勘查奇迹,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地质报国”的使命担当。
“在贵州锦丰项目地下500米,钻探员张雨团队两年间钻出243孔,累计6万余米,以矿灯微光点亮黑暗;在海拔5400米的西昆仑山,队员每周仅用两分钟卫星电话传递牵挂;在宜丰锂矿勘探中,张家琪团队40天完成2万米钻探……”。第五大队李青通过亲身采写的经历多维度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的奋斗图景,一幅幅珍贵的影像与极富感染力的讲述交相辉映。
“我身后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年,左边站立的就是我的爷爷。当时,他们正在编写《龙南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的研究报告》,这是地勘单位首次承担国家典型矿床研究项目。”第七大队韩茜莹从爷爷的一张旧照片开始讲述,以时光为“经”,以第七大队的发展历程作“纬”,全方位展现了第七大队地质人三代传承的奋斗历程。
地质智慧为墨,青春为笔。在“一带一路”蓝图上勾勒跨国友谊的精彩画卷,江西地质人以青春担当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宣讲比赛现场
中煤国际的柯漪宁以《丝路砥砺青春志,中非共筑友谊梦》为题,通过“一带一路”专列的视角,展现青年建设者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加纳、莫桑比克等国的奋斗历程。从非洲屋脊的公路建设到“鸡蛋路”的民生工程,从荒漠水源勘探到跨国技术合作,诠释了“技术赋能,民心相通”的中非情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王冰受到了监理米洛拉德·约万诺维奇的褒奖,‘用你们中国南昌话说,这小伙子恰噶’。”有色建设集团张丽楠竖起大拇指的肢体语言,将宣讲推向了高潮,他讲述的主人公王冰在波黑水电站项目中创新应用三维地质雷达与BIM技术,攻克喀斯特地质难题,获得欧盟认证。
“实验室建到哪里,江西地质人的标准就立到哪里!当距离10500公里外的非洲大地传来地质找矿的号角,我们大队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践行者,牵头推进海外实验室建设。”实验大队陈雨郗以海外实验室的标准输出彰显“一带一路”地质智慧,最终用“色谱柱分不开根系,检测仪测不尽热忱”的诗意表达,定格地质实验人的青春担当与家国情怀。
从青藏高原的褶皱到中非大地的晨曦,从地下500米的星河到三维建模的光影,江西地质青年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指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青春热血铸就地质丰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正以科技为舟、以坚守为帆、以担当为舵,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为国找矿,服务发展”的壮丽篇章。
(基础所 刘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