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地质文化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作品集

发布日期:2025-05-15 09:47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一

扎根平凡,立志不凡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后有感

李荣心

 

近日有幸拜读一篇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读完全书后,颇受启迪,获益良深,难以释卷。

在《笔记》当中,全文根据不同内容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细细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而我今天摘选的一段则是来自于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中的一段。书中是这样讲的“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我在野外观察时十分细心,一丝不苟。为了定一个点,有时要跑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从不敢马虎。在行内,有遥测点的说法,即通过远远眺望,可以看到岩石、地层、构造。但如果上去实地观察,就要攀很高的山,走很长的路。于是,有人就将远远看到的地质现象加以描述,并根据观察点附近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了事。在野外考察中,我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因为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读完这段让我明白了中国这片土地之所以充满生机,也正是因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创新,可谓是恪尽职守、九死一生,积攒了无数珍贵的资料,用自己的青春为我们换来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延续这份精神。读完这些也让我对什么是不惧艰难险阻也要严谨细致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体现了老一辈地质学者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专注和敬业精神,也体现了他们精湛的地质科学基本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地质工作人员,在工作初期,我感受到了一定的迷茫和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完不成相应任务。这是因为在野外现场肉眼识别各种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地质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一定的挑战。而在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更加要“充实基础知识,提高鉴别能力”,要加强地质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鉴别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野外工作中,应该要始终秉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鹰隼般敏锐的目光捕捉岩层间细微的变化,用纤毫毕现的笔触记录每一处地质特征。每一组数据的采集、每一份标本的标注,都倾注着对地质研究的敬畏之心与高度责任感。以及也要拥有与恶劣环境博弈的勇气与决心,每一次科学发现的突破,往往都凝结着对不畏艰险的坚守。

最后,我想用书中这句“梦里常会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作为结尾,在面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单调枯燥、艰苦危险,从不同角度体会到其中的“神奇”与“乐趣”,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这种对地质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与坚守,或许也正是地质精神的核心所在。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二

在风雨中歌唱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人生智慧

程方妮

 

当西方人用《天才、疯子、大爆炸》写达芬奇时,林语堂先生——这位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却用一本《苏东坡传》东坡先生跨越千年依然眉目生动。

1947年出版的《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写作面向西方读者,却用中国文人的心灵密码解读东坡。书中将"贬谪"译为"banished to paradise"(放逐至乐园),这种翻译背后是林语堂对中式豁达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创作,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时期、成熟与流放、晚年与精神遗产四卷。通过阅读,大家可以清晰看见苏轼一生的足迹,几乎遍布宋朝的整个版图,而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官就在被贬官的路上,但是他一直都非常的乐观豁达。

公元1079年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堂分裂,苏轼被御史台构陷入狱130天,后经多方营救,免除死罪,被贬黄州。书中将乌台诗案与西方"思想罪"案例(如苏格拉底之死)类比 ,指出中国文字狱特有的"隐喻解读"传统。揭示苏轼狱中从恐惧到豁达的心理转变。被贬黄州后,书中写到“他开始理解,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官职,而在于心灵对逆境的超越。”这期间诞生了《赤壁赋》《定风波》等巅峰之作,"东坡居士"名号的由来标志其人格完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苏轼62岁高龄时被贬儋州(今海南)。不同于现在的旅游胜地,当时的海南被称为蛮荒之地,苏轼到这里后开办了海南史上第一所学堂“载酒堂”,三年后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史上首位举人。对他的这段贬官经历,书中写到:“当他的船离开海南岛时,这个曾被视为文明尽头的荒岛,已被他走成中国文化的另一处中心。”从黄州到儋州,每次贬谪都是精神涅槃。书中特别记载了苏轼发明"三养口诀":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这种将困顿生活艺术化的能力,恰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智慧。

此外,林语堂在他的工作能力和情感上也做了详细地解读。他用整章记述《工程与赈灾》,展现苏轼作为水利专家的一面。在杭州任上,他设计的自来水系统比巴黎早700年。这种"斜杠精神"在今天依然耀眼。书中王朝云的描写堪称全书最细腻动人的情感篇章之一。这位12岁入苏家的歌姬,最终成为苏轼灵魂伴侣的故事被林语堂以中西合璧的笔法娓娓道来他们不是牡丹配芍药,而是寒梅映竹影。这种超越容貌的精神契合,为速食时代的亲密关系提供借鉴

林语堂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合上这本有趣的中文传记,我们或许会发现:苏东坡不再只是课本里的文学家,而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坐标。

愿我们都能像他那样——在风雨中歌唱,在烟火里修行。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三

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分享读余华《活着》有感

汪震宇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以下是书中的一段内容推荐及感悟分享。

推荐段落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我想想也是,就不再把挣不到钱的事放在心上。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是踏实了。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年,小鸡就会变成鹅,徐家的鹅也会变成羊,羊当然又会变成牛。我们徐家别的没有,有的是力气

诵读感悟

这段文字体现了福贵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生活艰苦,他却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希望,把一家人在一起视为最大的福分,这种乐观和坚韧令人动容。诵读时,能感受到福贵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他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而是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活着。

在余华笔下的《活着》里,福贵就像一株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野草,用最朴实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真谛。纵使命运如狂风暴雨般肆虐,将亲人相继卷走,让他在饥荒、战乱与病痛的泥沼中艰难跋涉,他依然能在粗茶淡饭里尝出幸福的滋味,在田间劳作时看见希望的曙光。对福贵而言,一家人围坐在破旧的屋檐下,哪怕食不果腹,只要能听到彼此的呼吸,感受手心的温度,便是上天赐予的最大福分。这种浸透在苦难里的乐观,如同暗夜里的萤火,虽微小却执着地照亮生活的每一寸角落。

当诵读福贵的故事,仿佛能触摸到他那颗饱经沧桑却依然滚烫的心。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他没有被拍打得支离破碎,而是以超乎常人的坚韧稳住了生活的小船。每一次跌倒,他都能掸去身上的尘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启航,这份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恰似暴风雨后的海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活着》宛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生命的脆弱——一场疾病、一次意外都可能轻易夺走至亲至爱;又彰显出生命的坚韧——即便被命运反复捶打,依然能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家园。福贵的一生,是千万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长河不会永远风平浪静,暗礁与漩涡随时可能出现,但只要我们紧紧握住身边人的手,怀揣着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就能在苦难的深渊里,挖掘出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合上书页,福贵的故事仍在心头激荡。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苦难的史诗,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教会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无常,以勇敢的姿态扛起生命的责任。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让我们铭记福贵的人生信条——好好活着,不为别的,只为生命本身的力量与尊严,在岁月的磨砺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四

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

黄晓伟

 

说来惭愧,谈起阅读,知之甚少。最近为了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周末会带孩子去图书馆消磨时光,也就随意拿到这本不太起眼的书,一本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作品。今天分享给在座的各位,活着——余华。

活着,主人公名叫“福贵”。福贵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纨绔子弟到家道中落,从战场幸存到亲人相继离世,每一次命运的转折都带着血淋淋的残酷。家珍的病逝、有庆的意外、凤霞的难产、苦根的夭折.....这些生命的消逝像一把把尖刀,将福贵的心剜得千疮百孔。然而在这些苦难面前,福贵的坚韧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作为读者我觉得最该死的人本应该是富贵,但他却像一株野草,在狂风暴雨中倔强地生长。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倒下时,他却依然挺立。这种坚韧不是英雄主义的壮烈,而是平凡生命的本能。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他没有宏大的理想,没有崇高的追求,只是单纯地想要活下去。福贵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不妥协。

余华以朴实而深邃的笔触,描绘出苦难在细节中迸发磅礴力量。他写尽命运对个体的凌迟,又通过福贵的生存姿态,展现生命在绝境中的自救-----向死而生!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人生就应该吃喝玩乐;余华写到,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活着;毕淑敏老师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回答,人生其实没有意义的,你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明朝那些事儿》用了将近200万字告诉我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现在的人工智能deepseek已经高度发达,我也问过它同样的问题,回答:人活着的意义是在主观体验与客观联结中,通过自我探索和创造价值,赋予有限存在以无限可能的诠释。其实活着本就没有固定模式,每个人都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中“过五关、斩六将”,坚强而深情的活着。

我对于活着的思考:人生本没有意义,是你赋予了它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是灰飞烟灭,又有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是土崩瓦解,最后都化为了一片尘土。人生海海,不过尔尔。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广袤视角下,会惊觉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恰似风中飘散的一粒尘埃。我们平凡的一生,在岁月洪流里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看似渺小的生命,缺蕴含着无限可能。

活着的意义,在于勇敢!在你直面人生本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去热爱、去追求、去体验,让这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充斥着“你的意义”。尽管是一粒沙,却能在阳光下闪耀独特光芒,让这短暂的一生,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

最后,分享一段余华的顶级文笔,与在座的各位共勉: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余生还长,你别慌,也别回头,别纠缠,别念旧。”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五

青春如火 理想如歌

——读《青春万岁》有感

高颖

 

翻开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扑面而来的是那个火红年代里青年学子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部创作于1953年的青春赞歌,以北京某中学为背景,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一代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精神,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小说中那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形象令人难忘。郑波、杨蔷云等青年学子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热情洋溢地参加社会活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特别是郑波这个人物,从一个普通学生成长为优秀团员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精神。这些青年形象所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正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春万岁》最打动人心的是其中洋溢的理想主义光芒。书中描写的青年们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洪流的精神令人动容。无论是杨蔷云放弃个人爱好投身集体活动,还是同学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场景,都体现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崇高追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者,我们应当从这部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书中青年们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追求进步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宝贵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青春激情和奋斗精神,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青春万岁》告诉我们: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奉献而升华。我们应以书中青年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六

 

读莫言散文《不被大风吹倒》有感

王光伟

 

莫言的散文《不被大风吹倒》是一篇充满生命哲思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民间叙事风格和对苦难的深刻体悟,同时以更具象化的意象探讨了人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坚守。这篇散文可以视为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性回应。

“大风”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呈现,也是社会剧变与命运无常的象征。莫言通过童年记忆中与爷爷共同对抗狂风的场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寓言空间,构成了一幅生命在自然暴力下的受难图景。

“不被吹倒”的倔强姿态,恰恰凸显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以柔克刚的韧性。“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觉得我们是胜利者。”更让我想起《老人与海》中的抗争精神,大马林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但渔夫仍旧坚持努力,至少在精神上,他是强者。

这篇散文也展现出莫言晚年的某种和解姿态,不再一味批判控诉,代之以土地般深沉的包容,体现了莫言对苦难更成熟的认知:伤痕终将成为生命年轮的一部分。

当现代社会的“大风”表现为技术异化与价值崩塌时,莫言通过重述祖辈应对自然风暴的方式,暗示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路径——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记忆深处寻找抵御虚无的力量。

《不被大风吹倒》的价值,不在于向身处精神困境的大家提供某个标准答案或可操作的行动指南,而在于提供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存智慧。当莫言将“大风”的破坏性力量与“攥着车把”的负重前行,“牛筋草”的柔韧智慧并置时,已经提供了对抗精神困境的一种可能的路径:既承认现实的残酷性,又坚信凭借精神力量可以战胜残酷现实。正应了罗曼·罗兰那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附原文: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为茫茫人海,千姿百态,每个人的处境都不相同,但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的时刻。

我无法告诉你们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与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经典,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在农村十几年间,它陪我度过了很多孤寂的时刻。

一个人,是我的爷爷。

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

爷爷淡淡的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抓住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倒退半步。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姿式,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觉得我们是胜利者。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启发。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时甚至是绝望时产生,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行。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七

分享余华《文城》有感

王若羽

 

今天我分享的是余华用23年写下的血色浪漫--《文城》。

故事发生在清末明初,19岁的林祥福父母双亡,守着四百亩地和五个长工,活着像个老实的土财主。直到一个月圆夜,一对自称是兄妹的男女敲响了他家的门,男的叫阿强,女的叫小美,他们说来自一个叫文城的南方小镇,要去京城投奔做官的姨夫,不料半路车坏了,想借宿一晚。本性善良的林祥福招待了他们,结果第二天小美突然病倒,阿强急着赶路把小美扔下独自而去。可你们猜怎么着,阿强前脚刚走小美立马活蹦乱跳,洗衣做饭洋洋勤快,不出三个月林祥福就娶了她,林祥福特别爱她就连藏着金条的墙壁夹层也都给她看!结果呢,小美偷着金条消失了,半年后挺着大肚子回来,很快小美生下一个女孩,在孩子满月时候小美又一次离开了,留下襁褓中的女儿。

林祥福无法接受妻子的离开,决定带着女儿去找她。林祥福变卖田产,带着女儿南下,寻找小美口中的故乡“文城”。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文城”,慢慢的林祥福找到了一个叫溪镇的地方,因这个地方的人说话口音和小美一模一样,所以林祥福就在在溪镇生活。

其实,小美早已在溪镇,她曾因家中贫困,先嫁给阿强,后为了筹集阿强家的祭祖钱,与阿强私奔来到溪镇。之后小美发现林祥福也来到了溪镇,怀着对林祥福的愧疚,她暗中关注着他和女儿。当林祥福在溪镇站稳脚跟后,小美偷偷回到林祥福身边,但又因内心矛盾再次离开。这一次,林祥福不再追寻,而是留在溪镇抚养女儿。不久溪镇遭遇土匪抢掠,林祥福等人组织力量营救。在与土匪的对抗中,林祥福展现出了勇敢和担当,尽管最终救出当地的许多人,但溪镇也遭受重创。土匪头子怀恨在心,卷土重来,林祥福为保护溪镇百姓,不幸身亡。而小美,在得知林祥福的死讯后,在雪地里跪死,以自己的方式为过往赎罪。

故事中,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羁绊,同样令人动容。余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多面性,既有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残忍,也有绝境中相互救赎的温暖。《文城》像一首低沉的挽歌,诉说着命运的不可捉摸与人生的无奈,却也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坚韧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理想中的“文城”,但追寻的过程本身,就赋予了生命独特的意义。那些经历过的苦难、收获的温暖,都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指引着我们在无常的人生中继续前行。

其实翻篇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总抓着过去不放,对委屈和伤害耿耿于怀,在那些无法改变的人和事物上消耗自己,就是将人生拖入死循环。人不能被过去困住,因为回忆是一个无底洞,人也不要惧怕分离,毕竟走掉的人就是无缘,生命里尽是去留不定的人,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聚时真心以待,散时绝不回头。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八

读《与朱元思书》有感

雷春奇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是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也是我最喜欢的山水游记之一。吴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有“游鱼细石”的澄澈宁静,又有“猛浪若奔”的磅礴动感;有寒树负势竞上,以静默之姿攀出的千峰峥嵘;又有泠泉和蝉鸣,于喧哗处生出的一山清寂。动静之间,天地自成大美。结尾处,点明了自然景观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整天追名逐利的人,看见巍峨的高山才明白自己的渺小;被琐事缠身的人,走进静谧的山谷才懂得放下执念。山水洗涤心灵,化解执念。沉浸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忘了俗世,忘了时间,人与天地自融,心归天地自澄明。整篇语言简净如水墨画,动静相映成衬,读来朗朗上口,令人身临其境。

《与朱元思书》不仅是一篇山水游记,更是一剂治愈浮躁的良方。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红尘,而在于如富春江的水一般,既能奔腾入海,也可映照天光云影;如富春江的寒树一般,在寂静中积蓄力量,静守初心,负势竞上。面对生活起伏,当如山水般柔韧:既能勇猛向前,又能静守初心。这份穿越千年的山水智慧,正是我爱它的理由。



“书香地质·阅来悦好”读书分享会之九

 

春天

李习斌

 

是来自友人的消息:

谷雨就要到了,

写首春天的诗吧。

 

哦,是的。

春天已到了,

而我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每天用车轮丈量着朝九晚五的两点,

忽略了很多……

 

我忽略了春天的消息,

忽略了,

绿的、红的、粉的丶白的信息,

忽略了,

牧童在牛背上的短笛。

 

忽略了,

女儿给我的微信问候,

忽略了,

朦朦春雨中,

爱人的发梢被打湿。

 

春天,十个海子都复活了,

而我却忽略了,

另一个孤独而悲伤的海子,

永远地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