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山峰的褶皱里,都藏着地球的秘密”
江西工人报: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地质“寻宝人”
——记江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地勘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钟浩
发布日期:2025-05-27 10:05 信息来源:江西工人报在赣北的群山深处,总有一个身影背着地质包,踩着晨露,披着星光,在荆棘密布的山林间穿梭。他的目光如炬,穿透岩层的迷雾;他的双手粗糙,却捧出了一座又一座“地下宝藏”。他是江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地勘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钟浩,他用双脚丈量过数万公里山川,在深达千米的矿井中破解岩层密码,是一位用青春和汗水在深山里书写传奇的地质“寻宝人”。
斩获“十大找矿成果”荣誉
从钒矿到铜矿,从铅锌矿到钨矿,钟浩的足迹如同一条金色的丝线,编织在赣北的每一寸矿脉之上。“地质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画图,而是要真正走进山里,和岩石对话。”这是钟浩常挂在嘴边的话。白天,他跟着老师傅们攀爬峭壁、钻探岩层,晚上则翻看地质图谱,细心记录每一处细微的地质变化。
从修水县庙岭钒矿区到湘竹钒矿区,再到武宁县横路钒矿区,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发现了三处小型钒矿,其中,武宁县横路钒矿提交钒资源量达4.3万吨,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40亿元。
在江西九江金鸡窝铜矿补充勘查项目中,钟浩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找矿能力,他带领团队发现一处大型铜矿和一处中型铅锌矿勘查基地,发现铜资源量59万吨、铅资源量18万吨、锌资源量25万吨。他还参与了“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勘查项目”,通过系统分析研究,预测铜资源量461.3万吨、金37.39吨、银1872吨,初步圈定27处找矿有利区。
如今,钟浩在庐山市鸦吉山矿区发现大型饰面用板岩矿,在靖安县大雾塘矿区探获超大型钨矿。这两项成果不仅为地方矿业注入新动能,更斩获2021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荣誉。
助力老矿山“续命”
面对资源日益枯竭的老矿山,钟浩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这些“老矿”找到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在武山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钟浩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成功在矿山深部新发现一处大型铜矿床,新探获铜资源量60余万吨,为矿山科学规划、有效布局提供了依据,缓解了资源危机,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预计可延长矿山开采年限约51年。
不仅如此,钟浩还积极参与其他老矿山的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他在担任瑞昌市武山铜矿深部详查、深部勘探项目负责人时,带领团队长期深入400多米深的矿井开展探矿工作,完成钻探13万米、坑探2万米,运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断挖掘矿山的潜在价值。
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座老矿山重新焕发了生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钟浩坚定地说:“老矿山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因为资源枯竭而废弃。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的背后
在钟浩看来,地质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接力奋斗。因此,他不断提升自己,将培养后辈、传承地质精神视为己任。
在工作中,钟浩总是以身作则,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先后荣获“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等称号。工作之余,他结合地质勘查实际需求,引进并开发利用钻孔柱状图成图软件,结合MAPGIS、Section等软件,摸索出能一次性快速绘制钻孔柱状图的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图精度与工作效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年轻地质人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他还鼓励年轻队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钟浩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年轻地质人茁壮成长,正持续为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贡献力量。
用脚步书写忠诚,用钻头镌刻担当。钟浩在地质战线上奋斗了近二十年,他的身影成为赣北群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人问他:“地质工作这么辛苦,你图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每一座山峰的褶皱里,都藏着地球的秘密;每一块矿石的深处,都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芒。能为国家找到这些宝藏,是我最大的幸福。”(张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