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这边的山体有裂缝!快带居民撤离!”
江西工人报:与地质灾害竞速的“预警哨兵”
——记江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水工环高级工程师于超
发布日期:2025-05-27 10:05 信息来源:江西工人报“快!这边的山体有裂缝!快带居民撤离!”2024年6月23日凌晨2时,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凤凰山社区暴雨如注。江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水工环高级工程师于超正在紧急指挥撤离。山体轮廓在闪电中忽隐忽现,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这场严重滑坡两个小时前,该社区5户22人安全撤离。 在赣北的广袤大地上,青山绵绵、绿水悠悠,大自然在赋予这片土地美景的同时,也潜藏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暴雨倾盆时,山体滑坡、泥石流蠢蠢欲动;洪水泛滥时,堤坝安危牵动着无数人心;天气干燥时,水源的找寻成为关键,每当这些时刻来临,于超总是坚定地站在一线。
成功预警6起灾害
作为九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巡回指导专家组组长,于超的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办公室常常搬到险情一线。
近五年来,他带领团队累计出动979人次、驻守387天,足迹遍及修水、瑞昌、湖口、武宁等17个县区共3000余个村小组,排查31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应急处置332次,成功预警6起灾害,保障近万名群众生命安全。
“于超就像我们的‘地灾活地图’,哪里有风险,他都一清二楚。”同事们这样评价他。“防灾胜于救灾,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真正守住群众的安全。”于超说。
当洪水来袭,于超的“地质智慧”便成为抗洪抢险的关键力量。2020年7月,鄱阳湖流域超突发历史洪水,湖口县双钟段堤坝告急。他迅速组织抗洪抢险小组,运用“航测+高密度电法”技术,当天锁定34处管涌通道,为精准除险提供关键方案。 2024年7月,长江超警戒水位,彭泽县太泊湖潭桥堤出现管涌险情,于超顶着高温,带领13名技术专班连续奋战15小时用探地雷达为堤坝做“全身扫描”并提供抢险方案,确保了圩堤内10余个村小组及万亩良田转危为安。
为民解忧的“及时雨”
在干旱时期,于超又成为为民解忧的“及时雨”。他牵头编绘九江地区水文地质图及地下水资源说明书,圈定80余处找水靶区,在湖口、瑞昌等地打井10余口,解决了1200余名村民的饮水问题和1100亩农田的灌溉难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地质活水”。 “看着老百姓因为缺水而发愁,我心里特别难受。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他们找到水源,解决用水难题,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于超动容地说。
《地质灾害防治手册》成应急指南
为了让地质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于超牵头成立了“于超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3年斩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承担1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多人荣获“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近年来,赣北地区未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及堤坝溃坝事件,这离不开技术团队的辛勤付出。他们凭借专业素养与执着坚守,为保障九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与此同时,他也致力于地质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五年来,他走进村组、学校、医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60余场,覆盖群众6561人次。他主编的《地质灾害防治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已成为基层干部随身携带的应急指南。 十五载扎根,他把青春揉进赣北的山水;千万里奔波,他用专业筑牢生命的防线。“除了在路上,还是在路上。”当暴雨再次冲刷山峦,当洪水再次漫过堤岸,这位“地质守护者”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张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