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事业 > 生态文明

他把地质图绘成安居网

——记大队高级工程师于超

发布日期:2025-06-11 15:17 信息来源:纪检监察科

深夜的赣北山区,暴雨倾盆。一道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雨幕,第二大队高级工程师于超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直奔修水某处滑坡现场,透湿的野外作业服紧贴在身上,他却浑然不觉……

作为省地灾防治专家、九江市地灾防治巡回指导组专家组长,这样的场景,在他15年的职业生涯中早已是家常便饭。

防灾救灾:生死时速的守护者

2024年,修水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侵袭。

深夜11点,于超带领团队核查第1313处隐患点时,敏锐察觉到义宁镇凤凰山社区山体的细微异常:裂缝宽度较之前扩大了5厘米,山体位移速度明显加快!

“大家赶紧收拾东西,山后很可能滑坡,必须马上转移!”22名群众被迅速转移,不到3个小时,泥土夹杂着石块轰然砸向房屋。

于超在山体隐患点察看险情变化情况

这样与死神赛跑的场景,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屡见不鲜。

“7月1日,我在修水工业园区巡查,发现一车间后山边坡出现掉块,紧急疏散了正在作业的30名工人,片刻过后,1万多立方米滑坡体如猛兽般吞噬了整个车间。”

“6月25日深夜11点,领秀阳光小区后山突发大面积山体滑坡,滑坡体已漫过一楼住户窗户,浑浊的泥水裹挟着石块不断倾泻,我们采用应急抢险方案,经过3个多小时滑坡才得到有效控制。”

短短5年间,于超就带领团队走遍九江17个县(市、区)的3000余个村组,组织防灾减灾知识培训6561人次,排查隐患点3189处,完成应急处置332次,以担当筑牢人民生命安全的屏障。

抗洪抢险:科技赋能的攻坚者

2020年,鄱阳湖流域遭遇超历史洪水,洪水如脱缰的野马般肆虐。

有呼必应、有险必到。湖口县双钟段出现34处泉涌险情。于超迅速组织综合应急抢险小组,连夜把办公室搬到堤坝上,通过“航测+高密度电法探测”的“CT 扫描”手段,很快精准地锁定了渗漏通道。连续奋战3天,最终保住了湖口老城区5万多居民的家园。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跟中医把脉一样,只有找到病因,才能药到病除。”

于超(左)在彭泽县太泊湖开发区潭桥堤指导抗洪抢险

2024年7月,长江水位超过警戒线,彭泽县太泊湖开发区潭桥堤因白蚁洞穴造成大堤接连出现险情。于超头顶烈日、扛仪器,对长约5公里的险情关键地段展开无人机航拍、地质雷达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检测。他和队员们与时间赛跑,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信念:全力为坝体安全争取时间。直至次日清晨把所有检测成果整理提交政府相关部门。

当一处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于超一直悬着的心才恢复平静。当一面面写着“抗洪抢险勇担当”“危难相助见真情”锦旗送来单位,应急抢险队员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

尤为庆幸的是,近年来,赣北未发生不良影响的地质灾害事故、河湖大堤未出现溃坝事件,于超为首的技术团队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旱打井:民生至上的践行者

水是生命之源。2022年,赣北大地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庄稼枯萎,大旱肆虐危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于超到达现场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安慰乡亲们:“我们有地下水勘查施工优势,请大家放心,我们会找出水来。”他紧急牵头编绘了九江地区1/10万水文地质图及地下水资源说明书,圈定80余处找水靶区,在湖口、瑞昌、武宁等70多个村勘查布孔并指导水井施工。

其中,在瑞昌市大屋孙村,他的团队精准施工一口“民心井”,日出水量达到1000吨,一次性解决了600余人的饮水难题,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地质活水”。

那些关乎人民安危的“集结号”,永远是于超冲锋在前的动力坐标,他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使命担当。廖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