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地质先锋 汲取榜样力量
发布日期:2025-06-17 11:41——记西藏分院项目负责陈志远
陈志远,199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西藏分院项目负责。2023年他主动请缨前往西藏,累计参与完成150余个项目,用三年时光书写奉献答卷,更以党员担当在雪域高原筑牢地灾防线、服务民生需求。
拓荒雪域创效益,带活团队强根基
初到西藏分院时,地质业务尚处空白,在他的带领下,西藏分院组建了地质专业队伍,完成年产值近400万元。陈志远从“嘉黎县违法用地项目”起步,白天翻山越岭勘查,夜晚研读地质资料,主导完成“浙能嘉黎县50MW光储项目”、“达孜区宅基地转用手续编制”等重点项目。目前推进的“嘉黎县10乡镇住宅用地审批”正为农牧民解决住房难题。他创新“实战带教”模式,开设地质培训班、亲自带队一线作业,累计培养出4名优秀项目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将西藏分院地质团队打造成当地认可的“技术铁军”。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2000余户选址办证工作,惠及群众近万人。
扎根高原践使命,地灾防线筑民心
面对高原反应及特殊气候等工作挑战,陈志远克服种种困难反复走访,不厌其烦为百姓宣讲惠民政策。每年汛期,他化身 “地灾侦察兵”,带领团队深入乡镇开展巡排查,凭借对地质环境的深入研究,通过观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微观征兆,多次提前察觉隐患。今年虫草采挖期,陈志远深入12个乡镇的近20个虫草采集点向农牧民群众系统讲解高原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和避险措施,为保障虫草采挖季安全生产和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他还受邀为基层群测群防员授课,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担任技术指导,用“多走一公里,群众少一分险” 的坚守,为藏区百姓筑起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
“让地质技术滋养这片土地。”是陈志远的初心。作为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项目中既当“技术员”又当“排头兵”,他用三年坚守让党旗在雪域高原飘扬,以经济效益与民生服务的双重实绩,诠释新时代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深刻内涵。
——记新疆分院高级工程师朱昌杰
朱昌杰,198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分院高级工程师。
2016年,朱昌杰积极响应地质援疆号召,初入新疆,便一头扎进喀喇昆仑加勒万河开展铅锌矿勘查。面对恶劣气候与高原反应,他以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如期完成任务,为新疆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迈出坚实一步。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的崇山峻岭。
在喀喇昆仑红山湖南地区,他带领团队发现提交中型铅锌矿2处;在西昆仑地区,他带领团队作为唯一一家疆外中标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石灰岩矿预普查项目,提交中型石灰岩矿一处,后续三年又发现提交大型石灰岩矿3处、中型1处。这些成果不仅为新疆的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更是地质援疆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2023年,在阿勒泰地区矿产详细调查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他带领项目组迎难而上;阿尔金山稀有金属矿调查,交通不便、地形陡峻,他与团队每日步行15千米以上、爬升高差1000米,出色完成前期立项调查。2024年,在罗布泊北缘地区金铜矿普查中,高温风沙肆虐,他依然发现多处金铜矿产地。这些发现,对于完善新疆矿产资源布局,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潜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025年,朱昌杰继续响应地质援疆战略,主动对接合作,带领项目组深入西昆仑。十年间,从可可西里无人区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昆仑、喀喇昆仑,从巍峨陡峻的阿尔金山到神秘的罗布泊,朱昌杰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边远艰苦地区攻坚克难。他不仅为单位开辟了新疆市场,更用实际行动为地质援疆事业添砖加瓦,为新疆的繁荣发展默默奉献,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战略大局中的先进性与使命感。
“一带一路上”的选矿先锋
——记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军
黄军,198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沙特阿拉伯开展选矿技术工作。作为选矿技术负责人,黄军以精湛技术和奉献精神,在沙特荒漠中谱写了中国地质人的奋斗篇章。
技术攻坚破难题,创新工艺展实力
面对沙特干旱环境下矿物分选的技术瓶颈,黄军主动扛起技术攻关重任。他创新引入国内选矿设备与工艺,带领团队结合当地条件实现工艺流程创新,并制定了标准化流程。从设备采购到车间建设,他全程严格把关;为优化参数,他顶着高温反复试验,连实验工具采购都亲赴数百公里外协调。最终,他主导改造的选矿工艺不仅通过国际化验收,更以高效稳定的表现赢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以中国领先的选矿技术,为沙特矿业开发注入新动能,让“中国制造”成为沙特矿业的金字名片。
奉献精神铸丰碑,海外坚守显担当
在技术攻坚时期,黄军始终冲锋在前。为抢抓进度,他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毅然奋战在工作一线。在44℃的极端高温下,他带头调整作息——凌晨5点半开工,深夜仍伏案编写技术规程。面对外籍同事“China never ceases to amaze!”的称赞,他总说:“这是团队的力量” 。在连续280多天的坚守中,他不仅攻克技术难关,更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将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镌刻在“一带一路”的丰碑上。
黄军以技术创新彰显中国智慧,用实干担当架起合作桥梁。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本色。
——记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贺彬
贺彬,198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自投身地质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一线,常年穿梭于山野沟壑,把共产党员的担当刻进岩层褶皱里,用找矿成果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筑牢根基。
在项目攻坚中,他先后主持3项省部级大型地质调查项目与3项局级基础地质项目。面对“1∶5万古竹、头陂、石上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他带头创下连跑8天的野外工作纪录,即便扭伤脚踝也轻伤不下火线。由他主编的3部省部级项目《成果报告》中,2部获评“优秀级”,这些成果不仅系统梳理了区域地质矿产特征,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规划的核心依据。
在找矿成果上,累计提交矿产地2处、各类矿点17处、矿化点18处,优选找矿靶区16处。他参与编写的《江西甘坊—丫吉山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攻关工程》《江西宜春—抚州锂钴钨等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可行性报告》等方案,更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的基础支撑。
转向管理协调工作后,他主动扛起部门内外衔接重任。从项目人员调配到外协工作推进,从项目申报材料统筹到基层报表资料整理,尽管事务繁杂,却始终保持“零差错”记录。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管理协调,他始终保持着地质人精益求精的执着本色。
“党员就该在最苦的地方站排头”,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注脚。
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8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4项。但对贺彬而言,最珍贵的“勋章”是矿权图上新增的红色靶区标记,是野外记录本上被汗水浸透的勘查笔记,更是地质人跋山涉水间写就的找矿答卷。
地质人的坚守与荣光
——记水环中心高级工程师曹员兵
曹员兵,198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水环中心高级工程师。15年地质生涯,他跋山涉水、勇挑重担,从矿产勘探到水文调查,从赣南山区到雪域高原,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
丈量山河:从“青涩学子”到“活地图”
自踏入地质行业起,曹员兵便将足迹烙在祖国最艰苦的角落。初入职时,他背着二十公斤地质包穿梭赣南群山,短短几年踏遍全省80%成矿带,写下数十本泛黄笔记,新发现矿(化)点50余处,划分成矿远景区20余处,被同事称为“铁脚板走出来的活地图”。2016年,他主动请缨赴新疆昆仑山脉5100米高海拔无人区,顶着缺氧与极端气候,连续奋战三个月,圆满完成野外任务,展现了青年党员的硬核担当。
转型破局:跨界书写“水环绿”新篇
2018年,面对行业调整,曹员兵毅然从矿产勘查转型水文地质研究。3个月啃透《水文地质学》等专业书籍,从“跨界小白”蜕变为“实操能手”。2019年主持长江中游水工环调查项目时,40多个夏夜挑灯规划路线,创新“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结对模式,效率提升50%,最终成果获评“优秀级”。三年间,他跑遍萍乡山区,发现矿泉水点50余处,解决近万人饮水难题,更培养20余名实习生成为行业新生力量。
雪域冲锋:在世界屋脊树丰碑
2024年,曹员兵带队挺进西藏达孜区3650米高原,强忍头痛将氧气机让给队员,制定“日结日清”铁律,专挑海拔5000米垭口等“硬骨头”路段攻坚。一次钻探遇卡钻,他顶住零下10℃严寒提出创新方案,最终5孔成功出水,解决了1.2万农牧民饮水难题。藏族老阿妈称他为“带来泉水的格桑花”,而他在日志中写道:“孩子们的笑脸,让每一口缺氧的呼吸都值得。”项目提前完成并获评“优秀”,成为雪域地质标杆。
当清泉涌出高原岩层,当矿脉图在晨曦中铺展,这位新时代地质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祖国需要处,便是征程所向。
用担当书写地质人的奋斗篇章
——记稀贵中心技术骨干彭蜀涛
彭蜀涛,198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基础所稀贵中心技术骨干。自2010年从学校毕业,他便怀揣对地质事业的热忱,踏上野外地质一线,参与完成20余项金属矿、非金属矿勘查项目。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推动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征程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担当,书写了属于地质人的奋斗篇章。
攻坚 “亚洲锂都”,让党旗在锂矿勘查一线飘扬
2021年,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锂资源成为战略竞争焦点。彭蜀涛所在团队敏锐抓住机遇,扎根宜春开启锂矿勘查大会战。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深知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在宜丰县左家里陶瓷土(含锂)矿勘查项目中,他创下“白加黑”连轴转的工作纪录。隆冬时节,雨雪阻断山路,为确保钻机进度,他踩着结冰的陡坡徒步上山,裤腿结冰仍坚持检查岩心;深夜岩心运抵库房,他顾不上吃口热饭,打着手电筒完成编录和画样,只为让采样工作“零延误”。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无缝衔接完成三个锂矿勘查项目,累计钻探7.3万余米、采样3.7万余件,探获的陶瓷土、氧化锂资源量均达大型规模。
出征海外戈壁,用地质锤敲响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时代强音
2024年,彭蜀涛再次肩负使命,率队挺进非洲尼日利亚和蒙古高原,在全球锂资源竞争中为祖国“找锂”。非洲的高温达45℃,疟疾肆虐,团队成员相继病倒,他白天背着防暑药品巡勘,夜晚值守帐篷防范野生动物;蒙古的戈壁狂风卷着砂砾,零下20℃的低温冻裂地质锤把手,他裹着军大衣趴在岩石上记录矿脉走向,手指冻得失去知觉仍坚持绘图。
“我们敲的每一块岩石,都可能藏着新能源时代的中国底气。”这句誓言贯穿他的海外征程。在尼日利亚,他带领团队克服语言不通、资料匮乏等难题,耗时6个月锁定大型伟晶岩型锂矿床;在蒙古国,顶着当地环保政策限制,凭借精湛技术圈定低品位花岗岩型锂矿靶区。这些突破,不仅为我国海外锂资源储备添砖加瓦,更让世界看到中国地质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党员本色。
彭蜀涛将青春年华镌刻在崇山峻岭之间,用地质锤叩响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时代强音。他的故事,是地质人扎根一线、矢志找矿的缩影,更是党员在时代需求前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生动写照。
——记矿调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辉宝
廖辉宝,198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矿调中心高级工程师。他以专业匠心突破专业领域边界,让地质之光在祖国山河间持续闪耀,为资源保障与乡村振兴交出了亮眼的时代答卷。
踏遍高原铸锋芒
2008年,怀揣地质勘探热情的廖辉宝开启了地质生涯。在永平铜矿项目中听闻青藏高原勘探故事后,主动请缨奔赴西藏。此后7年,他的足迹遍布日土矿调、常木错区调项目。2012年,刚结束西藏工作的他又毅然加入青海沱沱河突击队,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在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以对地质科学的执着,锤炼出过硬的野外作业能力,成为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的技术骨干。
找矿突破结硕果
2015年,廖辉宝重返江西,先后投身寻乌、金盆寺矿调项目,凭卓越贡献获单位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他担任《江西 1∶5万彭泽等四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副负责,全面主持工作。历时三年,团队于2018年提交4处找矿靶区,新发现18处矿(化)点,成果报告获优秀级评价,彰显了其在矿产地质调查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乡村振兴立新功
2019年,廖辉宝迎接新挑战。面对从未涉及的液体矿产勘查领域,他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实现从“门外汉” 到行业专家的蜕变。2021年起,他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主导黎川十里村、鄱阳松林村等十余个液体矿产勘查项目,创造经济收益1081万元,提交3处中型液体矿产资源。其中,十里矿段矿泉水通过“采矿权 + 土地使用权”组合包出让,开创全国先河,获江西省地质科学技术二等奖,成为地质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2024年,他在黎川洵口项目中创新建立四机联网智能水位降深控制方法,实现抽水试验智能化,大幅降本增效。此外,2021至2024年,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大余鸡冠寨萤石矿普查项目,探获中型萤石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近30亿元,为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供资源保障。
——记航测中心项目负责韩路
韩路,198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航测中心项目负责。自2011年投身野外测绘一线以来,韩路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赣鄱大地与雪域高原间书写着测绘人的坚守与担当,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赣鄱测绘攻坚,技术创新显身手
在江西本土项目中,韩路以过硬技术攻克多项难题。庐山风景区航测时,面对海拔1473.8米的险峻山势、1000米以上的悬崖落差,他精准部署风险监控,通过实时轨迹监测避免3次以上飞行事故;针对庐山雾气导致的能见度不足5米的作业困境,他发现清晨作业窗口,带领团队起早贪黑开展倾斜摄影与雷达扫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吉安水生态项目中,面对无参考的新型技术路线,他以试点作业制定方案,同时应用多类型、多品牌无人机,展现扎实技术功底。2023年9月,在江西省总工会、江西省地质局联合举办的技能竞赛中,韩路带领队友从最基础的技术开始训练,将各种飞行技巧倾囊相授,最终助力单位获团体第二、个人第一与第三的佳绩。
雪域高原奉献,扎根边疆守初心
韩路多次赴西藏开展航测,从海拔3000米到5600米,刷新单位高原作业高度。驻那曲期间,他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投身工作,积极对接街道社区,实地核查土地并录入全市宗地资料,为当地土地乱象整治提供数据支撑;翻山越岭走访11县区,编制实景三维建设方案并推动项目立项;除夕坚守岗位,返岗次日即顶着高原反应赴5400米普若岗日冰川调研。其付出获那曲市自然资源局高度认可,获赠感谢信与荣誉证书,为单位赢得殊荣。
从赣鄱深山到雪域高原,韩路以“螺丝钉”精神扎根测绘一线,用行动诠释“艰苦不怕吃苦”的奉献品格,在平凡岗位上铸就共产党员的精神丰碑。
以技术立身 以担当铸魂
——记大宗中心技术骨干张彦伟
张彦伟,198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宗中心技术骨干。张彦伟的成长之路,是一条以技术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的奋斗之路。
技术立身:从实践探索到行业标杆
2014年,张彦伟参与“江西省横峰县松树岗钽铌矿勘探”项目时,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精准识别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蚀变分带,为大型矿床勘探奠定了基础。面对全英文软件MINESIGHT三维建模的挑战,他迎难而上,对数万条数据严谨处理,将野外实践与数学建模完美结合,最终建立了关键的三维模型,为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张彦伟牵头《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修订研究。两年间,他组织考察全国数十个典型稀有金属矿床,收集资料逾百份,主笔撰写的研究报告成为行业新标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有金属类》(DZ/T0302-2020)的核心内容。这一标准的出台,为全国稀有金属矿产勘查树立了新标杆,其参与的项目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张彦伟用行动证明,技术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强大力量。
担当铸魂:迎难而上显党员本色
2024年,面对全新的业务挑战,张彦伟毅然扛起了丰城市梅林矿区和高安市鸡公岭矿区水泥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重任。从金属矿到非金属矿,面对截然不同的矿种特性和技术要求,他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规范、新标准。仅用7个月就高效完成两个矿区资源储量估算任务,主编的报告一次通过评审备案。
此次攻坚,张彦伟团队提交近8000万吨水泥用灰岩矿和白云岩矿资源储量,为矿山延长服务年限10-20年,有力保障了企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
张彦伟以技术为刃破行业难题,以担当为甲护发展之基,在地质勘探的征程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地质人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记勘测中心副主任吴佳俊
吴佳俊,198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基础所勘测中心副主任。自2013年投身地质测绘事业以来,他扎根野外一线十余载,以脚步为笔,以数据为墨,在祖国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测绘蓝图,用硬核业绩书写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担当与荣光。
开拓攻坚:在挑战中淬炼专业锋芒
2013年,初入职场的他便挑起慈溪市1:500地形图测绘项目组长重任。面对40℃高温酷暑,他带领团队日均作业12小时,穿梭于复杂街巷完成外业测量;转入内业建库时,面对新型软件技术空白,他仅用一周掌握核心要点,两个月完成3万条属性数据零差错入库,项目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展现出惊人的专业执行力。
2014年文昌市农经权确权全国试点项目中,他在无先例可循的困境下,探索出标准化技术路径,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模板;遭遇超强台风“威马逊”时,他组建“党员突击队”冒雨抢修设备,保障数据安全,为灾后重建筑牢数据防线。
创新实干:在转型中彰显担当作为
2022年事业单位改革后,面对勘测中心80余个在建项目、5000万待建工作量的复杂局面,吴佳俊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用一个月时间梳理出16项详细数据的项目台账,完成档案归档,确保中心平稳过渡。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在农村“房地一体”登记工作中,运用前沿技术完成11万宗地籍调查和9万本证书发放,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构建精准评估体系,为5地防灾减灾提供权威支撑。
2023年,他考取国家注册测绘师。同年,参与完成的《宁都县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荣获江西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5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
先锋引领:在坚守中诠释党员本色
从浙江沿海到海南雨林,从广西山川到雪域高原,吴佳俊年均野外作业超230天,用脚步丈量山河经纬。作为共产党员,他将“忠诚、担当、创新、奉献”融入血脉——高温下的坚守是他的“初心温度”,台风中的逆行是他的“使命成色”,改革中的攻坚是他的“责任分量”。在他身上,测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守护资源安全、服务民生发展的“国之大者”。精准的地籍数据守护着农户财产权益,详实的地理信息支撑着城市规划建设,科学的风险评估筑牢着防灾减灾防线。
十余载风雨兼程,吴佳俊用行动证明,测绘工作虽平凡,却能以数据之力赋能发展大局,野外作业虽艰苦,却能以党员之光点亮奋斗之路。
——记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药纽梅
她扎根自然资源调查领域多年,用专业与坚韧在田野山间书写奉献篇章,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果敢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她就是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药纽梅。
2018年,“黎川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拉开帷幕,复杂的地形与艰巨的数据采集任务,让这个项目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硬骨头”。药纽梅主动扛起责任,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白天,她扛着设备在丘陵沟壑间穿梭,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夜晚,对着电脑核对数据直至凌晨,确保数据的精准无误。凭借这样的坚持与付出,项目最终以“优秀”成绩通过省级验收,她也凭借出色表现获评 “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先进工作者”。这次经历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精彩注脚,更帮她磨砺出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
此后,在全省首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调查试点工作中,药纽梅将黎川项目积累的经验融入创新实践,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前完成任务,为地方确权工作树立“标杆” 。
这份攻坚克难的劲头延续到国土变更调查工作中。自2019年起,面对每年数万条数据的更新与核查这一行业公认的“硬骨头”,药纽梅连续五年坚守岗位。她始终冲锋在前,白天跑现场判定地类,夜晚在办公室分析图斑,以“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带领团队一次次高质量完成任务,相关成果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表扬。
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药纽梅更将党建工作巧妙融入项目攻坚一线。在“全民所有资源资产清查”项目中,她带领团队梳理土地、矿产等十余类资源数据,积极协调多个部门系统对接,白天奔波于各部门沟通协调,晚上组织党员开展技术研讨。她坚信“党建不是口号,是要让每个党员在岗位上发光”。为此,她发起“业务技能培训 + 主题党日”活动,不仅助力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更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所在团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充满挑战的技术探索前沿,药纽梅以坚韧与细腻,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业绩。如今,她依然带领团队奋战在自然资源调查一线,用专业为自然资源管理筑牢数据基石,成为同事们心中“看得见的榜样”。(刘元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