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风采展(一)
发布日期:2025-06-27 16:20 点击量:局优秀共产党员、省地调院基础所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贺彬——
扎根地质沃土 书写找矿答卷
自投身地质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一线,常年穿梭于山野沟壑,把共产党员的担当刻进岩层褶皱里,用找矿成果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筑牢根基。
贺彬在野外工作
在项目攻坚中,他先后主持3项省部级大型地质调查项目与3项局级基础地质项目。面对“1﹕5万古竹、头陂、石上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他带头创下连跑8天的野外工作纪录,即便扭伤脚踝,也轻伤不下火线。由他主编的3个省部级项目《成果报告》中,2个获评“优秀级”,这些成果不仅系统梳理了区域地质矿产特征,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规划的核心依据。
在找矿成果上,累计提交矿产地2处、各类矿点17处、矿化点18处,优选找矿靶区16处。他参与编写的《江西甘坊—丫吉山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攻关工程》《江西宜春—抚州锂钴钨等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可行性报告》等方案,更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的基础支撑。
转向管理协调工作后,他主动扛起部门内外衔接重任。从项目人员调配到外协工作推进,从项目申报材料统筹到基层报表资料整理,尽管事务繁杂,却始终保持“零差错”记录。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管理协调,他始终保持着地质人精益求精的执着本色。
“党员就该在最苦的地方站排头”,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注脚。
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8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4项。但对贺彬而言,最珍贵的“勋章”是矿权图上新增的红色靶区标记,是野外记录本上被汗水浸透的勘查笔记,更是地质人跋山涉水间写就的找矿答卷。
(基础所 刘元鹏)
局优秀共产党员、省地调院矿产所核地质与能源中心主任王建文——
写在花岗岩上的新时代答卷
“地质人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底气!”参加工作15年以来,王建文始终坚守野外地质勘查一线,参与主持完成了省地勘基金及市场地质勘查项目10余项,先后在地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他将“精益求精”刻入职业生涯,曾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在原有色局地质岗位技能竞赛中荣获特等奖,被授予“局技术岗位操作能手”称号,以“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树立行业标杆。
王建文工作照
近三年来,在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田—桃山铀矿田,王建文带领团队开展铀矿资源预测与找矿突破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找矿技术,已经通过野外验收的6个财政出资项目均获评优秀级,找矿成果显著。连家塘见到10多米厚的矿体,罗布里打出了200米厚的异常带;在温水岭找到中型矿床,有望突破大型,是近十年来我省铀矿最好找矿成果,进一步证明桃山矿田具备超大型铀矿找矿潜力。
2024年底,王建文以“连轴转”刷新党员奉献标杆:带队完成项目验收、谋划下一年度项目、筹备全国学术会议报告…在局机关野外地质技能实践活动中,他在第二批学员抵达桃山前夕病倒,仅休息两天便重返岗位,出色完成讲解任务,用行动诠释党员担当。
此外,他还经常化身“科学讲师”,在“地质科普”等公益活动中,通过矿物标本、地壳演变和火山喷发模拟视频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矿物的奥秘、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工作的深远意义等,为听课人打开地质科普的大门。
王建文以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在地质找矿的壮阔画卷上挥洒热血,他始终以大地为纸、以初心为墨,在新时代地质报国的长卷上,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征途上,他正带领团队续写属于新时代江西地质人的荣光。
(矿产所 胡全一)
局优秀共产党员、省地调院地环所技术质量科副科长丁一——
以专业之力,护红土安宁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成长路上,丁一始终以此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担当实干,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出色成绩,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丁一工作照
工作中,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优势,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项目8项,大中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0余项,曾荣获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先进个人称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振兴杯”地质勘查行业首届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方向)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等。
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期间,丁一担任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及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专班副组长,“双肩挑”的他既参与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也承担了编制江西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细则、组织普查成果数据审核以及开展省市两级评估区划等重点任务,为完成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丁一带领团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开拓进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研答卷——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地质灾害智慧巡查系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并纳入全省推广应用计划;湾里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科普研究基地跻身全国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这些成果的取得,源自丁一如磐的初心坚守——作为共产党员,他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脚下这片炽热的红土地!
(地环所 黄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