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地调新闻

戈壁深处的地质“铁汉”

——记省地调院基础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芳荣

发布日期:2025-06-03 16:40 点击量:

张芳荣,省地调院基础所地调中心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从南京大学岩矿专业毕业以来,他便将30余载光阴悉数倾注于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岩浆岩相关的研究领域凭借踏遍山野沟壑的丰富野外实践经验,以及扎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厚学术功底,他在岩浆岩研究方向形成了独到且深刻的学术见解,成为业内公认的权威学者。

  高山草甸砺铁骨

张芳荣曾说:30载地质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在新疆的6年光阴。在伊犁的山草甸间攀爬,在罗布泊的漫天黄沙里跋涉,在准东的戈壁砾石中求索,他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疆,用汗水浇灌着地质事业的根基。

张芳荣在伊犁项目

2006年7月,张芳荣带领项目组踏上新疆伊犁的土地,开启了新疆伊犁地区乌孙山一带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

难熬的是气候的剧变,山下是晴天,半山腰突然下雨,到了山顶就是冰雹,给我们野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张芳荣说。

由于工作需要,项目组还得时常打“短站”——住牧民的帐房。每个人要挑着几十斤的生活物资,翻山越岭,回来的时候还要挑几十斤的水系样。

草又密又长没过膝盖,走路阻力特别大,走到工作区,大家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还要咬着牙完成工作任务,等回到驻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程春华回忆。

伊犁项目的工作区河流众多,且多为冰山融水形成的溪流,七八月份水温仍接近0℃。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张芳荣和队员们经常要趟水过河,长期的趟河作业让张芳荣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需靠止痛药坚持工作。

大漠风沙铸丹心

伊犁项目的艰辛尚未褪去,2009年,张芳荣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带领新人进军靠近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展项目他既是技术掌舵人,又要化身“全能管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象,在现实中却是严酷的生存考验。

戈壁滩地表温度超过60℃。为了防止大家中暑,张芳荣为大家配备“饮用水+藿香正气水”的秘方,要求队员每日分时段定量饮用,有效降低了中暑风险。

“砂砾如无数钢针般砸在帐篷上的声响彻夜不停,天地间浑浊的黄浪翻涌着,连呼吸都带着玻璃碴似的刺痛感。”张芳荣回忆那场持续7天的沙尘暴,“十级以上的狂风把帐篷的三角铁支架都刮断了,我们只能背靠背蜷缩在一起,用外套裹住头脸,耳朵里全是沙子的簌簌声。”

营地生活更显生存艰辛,四个帐篷既是卧室、厨房,也是办公室,行军床前的小桌白天是餐桌,夜晚就着发电机2小时的供电整理数据。每周一次的物资采购需驱车2天往返,土豆洋葱是餐桌上的常客,新鲜蔬菜唯有采购首日能尝到。

“洗澡成了奢望,一个月没洗头,头发都扎手。”黄迅至今记得当时领导去看望时自己的窘迫模样。

面对GPS在高温下频繁失效的技术难题,张芳荣团队一度陷入困境。“那边没有参照物,到处都一样,当时罗盘也受到干扰,队员们都很恐慌回忆起那段经历,他目光坚定,但我发现只要把GPS 用衣服遮挡透凉’一会再开机就能恢复正常工作。

有次设备完全罢工,张芳荣带着队员们一边用透凉法恢复 GPS,一边结合远处山形走向和罗盘指引,最终带领整个团队安全走出了无人区。这种将现代科技与原始导航智慧相结合的独特方式,成为了张芳荣团队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密码

严管厚爱育新人

在他的带领下,这群“新兵”成长迅速,不仅练就吃苦耐劳的韧劲,专业技术也突飞猛进,完美诠释了“严师出高徒”。

张工看们的野外记录本比老师改作业还仔细。曾凡淼回忆道

在新疆,张芳荣带过的曾凡淼、黄迅、龙学、杨世文四个徒弟,每个项目野外记录本加起来超一百本。作为首次正式跑野外的新人,他们的每本野外记录本张芳荣都会逐字检查,拿回时里面都夹着写满密密麻麻意见的纸,细致到标点符号和野外手头图的坐标点位置是否有误,且意见要求明确,需按此逐一改正。这不仅养成了他们对工作的严谨要求更让他们在如今带单位新员工时,也沿用了这一标准。

张芳荣在技术上对大家要求近乎苛刻,在生活中却对大家悉心照料。每次出野外时,他都提醒大爱带好装备和生活物资,千叮万嘱安全事项在队员野外作业时,他会独自登上山顶,在戈壁风沙中遥望队员作业区域,直至队员归队,此举大家形容为家长般的牵挂这种刚柔并济的带徒方法,让大家对他又是敬畏又是感激。

技术匠心传薪火

2013年,从野外一线转战技术管理岗位但他骨子里的地质魂从未改变。他制定的绿色矿山调查表格,将地质编录、资源评价等要素拆解为可视化流程,让零基础的通过短暂培训即可开展野外记录张芳荣每年要评审数十份项目报告而他带徒的严苛风格也延续到了室内,每份报告他都要改3遍以上,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放过。在他的严格把关下,国家项目成果报告的优秀率大大提升,最高的一年达到70%

张芳荣还将野外经验转化为培训课程,面对新人时,他依旧保持着每本记录必查的严谨,用地质工作容不得半分马虎的信条锻造着新一代地质人。

当被问及新疆的最大收获,张芳荣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地图,新疆区域被红笔圈出三个醒目的项目点。

张芳荣在纸房东项目

不是找到多少矿,而是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合影上,那是2012纸房东项目结束时拍的,队员们脸上带着风沙刻下的痕迹,却笑得格外灿烂。现在他们都成了技术骨干,这比任何奖项都让我骄傲。

(基础所 刘元鹏/文  曾凡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