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媒体关注

局网站:传承 担当 荣光(四)

发布日期:2025-06-05 17:53 信息来源:局网站

编者按:对每一位地质工作者而言,地质工作不仅仅是份职业,更是一项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神圣使命。局网开设“传承 担当 荣光”专栏,反映一批中老年地质工作者当年“为国找矿、服务发展”熠熠风采,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重温地质岁月、感受地质荣光。

一世地质情  一颗感恩心  

——记第二大队退休党员郭大鑫

“我16岁就加入了地勘队伍,有生之年总想为单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组织所给予我的一切。”83岁的郭大鑫拄着拐杖,来到文化长廊浏览最新刊出的板报,双目炯炯有神。

在文化长廊与板报合影

这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地质工作者,曾连续15年被大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2003—2018年连续15年为大队义务创办《夕阳情》墙报,让“奉献”二字更加真实生动。

感恩的种子在发芽

“我是苦地里的一棵苗,是党的阳光雨露滋养了我。”郭大鑫说。

上世纪20年代,他的母亲被迫从湖南平江流落到修水,在修水的一个偏远山区扎根,并生下了郭大鑫。到60年代,经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母亲得以与亲人相聚。由于生活难以为继,在郭大鑫小时候,弟弟被迫送人,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直到他参加工作,通过党组织的协调帮助,才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继而母子兄弟得以团聚。

1995年,郭大鑫的次子身患重病,家庭遭受重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队上下爱心涌动,纷纷自发伸出援手,为郭大鑫重病的孩子筹措治病资金,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温暖与希望。

次子离世,让郭大鑫伤心欲绝。不久后,他的女儿又因意外去世。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在忍受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时刻,却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

时至今日,那份为其次子捐款的名单,依然保存在他书桌的抽屉里。他说,每次看它,就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不知道怎样报答组织和同事们的恩情。

15年义务手书办墙报

创办手书墙报是他思考了很久找到的一条感恩之路。

当时,大队文化活动中心刚成立不久。为丰富老同志们的生活,郭大鑫主动请缨,想利用业余学的毛笔字、绘画特长创办手书墙报,并取名为《夕阳情》,从组稿、编稿到排版、抄写、绘画都由他一人完成。

书写墙报

为了宣传好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地质文化,郭大鑫翻阅报纸杂志,到处寻找资料,让短小精炼的文章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兼具。

“看完一期就盼着刊出下一期,老郭办的墙报就像一个加油站,正能量满满。”在家人的支持和老同志们的赞赏下,郭大鑫总在那间小小的平房里写写画画,乐此不疲。不记得有多少次,因为画墙报忘记了回家吃饭,是爱人送来了热饭菜;不记得有多少次,突遇刮风下雨,也是爱人送来了雨伞寒衣……

寒来暑往,一干就是15年。这期间,郭大鑫生过病,住过院,但墙报却总能与老同志们如期见面。

曾有人问他办墙报多少钱一个月,他说,“不要钱,能为公家做点事多好!”

就这样,凭着这股“傻”劲,他把文化宣传园地培育得生机勃勃。

地质文化沁润人心

“《夕阳情》是我们地质人的精神家园,不仅老人特别喜欢,好些年轻人也很感兴趣呢!”

“时政要闻”“体育健身”“养生保健”“历史人物”“地质科普”等老同志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常换常新。每逢重大节日,还会制作专刊。彩色刊头、插图、花边……融入地质元素的墙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滋养着每一个有情怀的地质人。

15年的辛勤耕耘,《夕阳情》墙报深入人心,它不仅讲述了一名老党员感恩奉献的故事,也让郭大鑫成为大队传播地质文化的“使者”。

凡人善举,温暖人心。郭大鑫无偿办墙报的义举逐渐被很多人知晓、传颂。其事迹经九江电视台《我家有梦》栏目的专题报道后,更是在当地掀起一波学习热潮。面对大家感激,他谦虚地说:“知恩必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对我有恩,我终身不忘,只要能动,我就会坚持办下去。”

其实,了解郭大鑫的人都知道,他的家庭不富裕,生活俭朴。勤俭一生,但精神世界却高尚和充盈。

郭大鑫坚持勤俭办报,用过的纸翻过来再用一遍。洗笔的墨水、颜料水沉淀后继续使用。每逢双休、节假日,他还为活动中心做一些其他服务工作。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说:“办墙报的15年,是我人生中感到最快乐的时光。”

宝贵的地质精神在传承、在地质人的血脉里汩汩流淌。如果要问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郭大鑫用他朴实的行动,诠释出了最美的答案:感恩与奉献。(第二大队 吴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