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局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风采展(一)

发布日期:2025-06-25 14:40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年来,在推动我局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担当实干、奋发有为、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身边有榜样,前行有力量。今日起,局官网分期推出全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专题,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励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优者学、跟强者争、朝高者攀。  

 

局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大队地调院项目经理董宜勇——

“地质人就要与大山对话”

 

15年扎根野外一线,董宜勇把“地质人就要与大山对话”的信念定格在心里,粉尘浓厚的几百米深的井巷、虫蛇随处可见的深山老林都是他的战场,奋斗成为他最亮丽的底色。

近年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他致力于大队“徐家尖钨锡矿详查”矿权勘查开发一体化,创新发现东南部蚀变花岗岩型锡矿体,突破传统找矿模式,为莲花山地区有望实现中型锡矿突破奠定基础。该项目连续2年获局野外验收“优秀”,成为局、队战略性矿产勘查重点项目。践行学研用一体,自创的槽探工程素描图快速生成方法,有效提高地表槽探工程素描图的数字化生成速度,被全院各地质项目推广使用,带动了全员创新活力。

作为院里技术骨干,他将传帮带视为己任。在室内,积极组织协调技术人员,推进项目实施,组织设计、报告编写,并承担着大量繁杂的工作任务;在野外,总是指挥员、战斗员一肩挑,身先士卒,攻坚克难,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职工心中的标杆。

他还以参谋助手和执行骨干双重身份,协助院领导统筹推进财政项目与市场化运作,积极配合赣东北市场布局,成功落地广丰区青塘萤石矿项目,实现区域市场“零突破”。

(第二大队 屈亚灿)

 

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第十大队综合服务中心离退休职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张开明——

余热生辉永不息

 

张开明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仍心系组织、情牵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赤诚情怀。

他是初心不改的“银发领航员”。作为党支部书记,张开明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忠诚于党,为党工作。他深知思想建设是根本,坚持把离退休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主动学习新技能,自制学习资料和视频,组织党员及时跟进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离退休党员们温暖的“精神家园”。

他是服务邻里的“社区贴心人”。走下工作岗位,张开明服务群众的热情丝毫未减,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他虽年近七十,仍坚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无偿为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解决网络故障、维修电脑。作为社区义务善事服务队队长,他热心周到,不怕脏、不怕累,每当接到群众求助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协助家属处理各类急难愁盼。作为社区楼栋长,他更是居民的“主心骨”,处理邻里小摩擦、排查安全隐患等,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张开明用行实际动践行着入党时“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持续散发着一名老党员的光和热,展现了新时代退休党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动人风采。

(第十大队 王海波)

 

局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大队组织人事科科长余婉雯——

深学细悟铸组工干部忠诚

 

200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余婉雯在党务工作领域已深耕14年。现任第八大队组织人事科科长的她,始终以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工作中,余婉雯始终严于律己,保持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与进取精神。她深知,组织人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于是,她一头扎进政策法规与业务知识的海洋,从组织人事工作的流程细节,到理论知识的深入钻研,再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她都力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初涉组织人事工作,余婉雯便直面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这块“硬骨头”。无数个深夜,办公室里只有她伏案工作的身影。她逐份鉴别档案材料,仔细核对每一处文字记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存疑问题,她多方调查核实,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每份档案都真实、完整、准确,为大队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筑牢了坚实的基础。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大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了质的蜕变。

不仅如此,余婉雯还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近年来,她牵头开展科级干部调整选拔、领导干部因私出境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多项重要工作。每一项改革,她都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大队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方案,推动干部人事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组织人事部门苦干实干、忠诚守纪的优良作风,领导和同志们的言传身教、关心厚爱,激励着我脚踏实地、用心做事。我将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余婉雯表示。

第八大队 徐瑶柯)

 

局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大队境外分院院长左德强——

丝路锤声映初心

 

近年,第五大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作为主阵地。面对语言、文化、气候、环境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左德强主动请缨担任境外分院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深入收集研究哈萨克斯坦政策规范和地质资料,积极沟通协调,成功注册哈萨克斯坦全资子公司。

作为境外分院院长,左德强深知矿权申报是境外地质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立足国际资源市场的关键 “入场券”。

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成矿带分布错综复杂,自然环境充满挑战。左德强与团队成员背着沉重勘探设备,穿梭于人迹罕至的荒野。半年间,累计跋涉8万公里,完成了哈萨克斯坦探矿权、采矿权、保护区、可申请区、禁申区等信息的收集,并圈定了重要成矿带和矿点信息,完成重要的“两张图”。2025年,成功获取五队首个境外矿权,为境外发展打开新局面。

2024年,哈萨克斯坦遭遇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远在国内休假的左德强得知灾情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紧急采购2万余元救灾物资紧急送往哈萨克斯坦红十字会。他说:“地质人的背包里,不仅有罗盘和锤子,更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这次救援也让“江西地质”品牌在异国收获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善举他做了不止一次。2022年,他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落水儿童,荣获了新余市2022年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第五大队 胡倩)

 

局优秀共产党员、物化探大队物探二分队队长康元欣——

助力打造“江西物化探” 地质品牌

 

康元欣8年如一日扎根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运用全国领先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展抗震救灾、荒漠找水、隧道超前预报、道路塌陷隐患排除等公益性地质服务。

不管是技术支持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7.4级地震灾后重建,还是大力服务国家土壤“三普”工作;不管是为青海荒漠贫水区探获日涌水量2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多处,还是“物探+”技术助力铁路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他带领团队成员克服极高、极寒、极干和地层结构复杂等困难,致力于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投身西部建设,在青海、甘肃、四川、江西等地打响了“江西物化探”地质品牌。

为破解城乡地下病害体,尤其是道路塌陷难题,康无欣带领团队创新性应用“物探+测绘”技术,形成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的高科技——地下病害体三维(3D)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体系,作为第一主编人制定江西省地方标准《地下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获得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为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其专利成果获颁“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论文获颁“优秀论文一等奖”。曾获得“江西省最美工程师”称号、江西省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奖”等荣誉。

(物化探大队 刘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